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2005年的宏观调控将在2004年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进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决定,这完全符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介于扩张的政策和紧缩的政策之间的。它们适合于在经济运行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条件下施行。由于目前国内经济运行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所以不宜实行扩张的政策或紧缩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茆晓颖 《北方经济》2012,(4):89+93-89,93
我国政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财政支出扩张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要受多种因素约束,可以把握的原则是让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作用不足的领域内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3.
今年上半年新增银行贷款总规模大幅度扩张,尤其是中小银行新增贷款更是以空前的势头超速扩张。显然这与扩张型财政政策相呼应,数万亿元的中央政府投资带动了成倍的引致投资,但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出现了一些暂时陛偏离,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已经作出了反映,比如启动一年期央票正回购等收紧银根的动作。有人担心这些紧缩措施会葬送复苏,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扩张明显,M2的增长率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率和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之和,但银行信贷供给却没有呈现同一增长态势,银行存差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不畅是我国货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疏通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将会大大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元月始不到半年,咄咄逼人的美国扩张货币政策给人以走到强弩之末的感觉。联系到去年上半年的银根紧缩,反复切换的美国货币政策为我们探讨利率杠杆在当代经济中的时空深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证案例。美国货币政策的频繁改变究因于经济复苏的指标性信号不够清晰和完整。经济对货币政策反应越出常规又深因于过去十年高度扩张的高科技产业冲击了原有经济的制度结构,打乱了货币市场、投资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传统联系。如果没有投资制度创新和高科技的跃迁性改进,简单的货币政策即使与财政政策组合使用,都将难以奏效,美国经济将很难在近期内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的宏观金融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洪霞 《山东经济》2005,21(2):40-43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来已久,但20多年来,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并且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在这种经济发展多重差异的条件下,笔者认为事实上的扩张一收缩的货币政策会加剧这种不平衡性,因此,建议采用中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7.
虚拟资本的扩张与货币政策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虚拟资本与货币传递机制的关系及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虚拟资本的扩张与泡沫现象,然后剖析了货币传递机制之争,最后通过虚拟资本对货币机制的影响分析了货币政策所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在宏观经济回到正常增长路径,CPI超过3%并出现向上走的趋势时,央行宣布加息,出人预料也合情合理。央行加息意味着货币政策从紧,意味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刺激政策正在稳步退出,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目标回归正常的经济运行轨道,货币政策正在从扩张回归中性,  相似文献   

9.
从去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开始退出以来,市场上对于货币政策很紧的声音越来越大。四月份工业生产附加值增长大幅低于预期,使得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以及货币政策已经很紧的看法逐渐成为市场共识。浙江、江苏等地民间借贷利率的不断攀升也似乎印证了市场的担忧,越来越普遍的看法是货币政策已经很紧,未来进一步紧缩可能会导致经济硬着陆。考虑到经济和政策的复杂性,个人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0.
贾康 《上海国资》2010,(1):12-12
财政政策在与货币政策配合而继续保持一定的扩张力度的同时,预算分配需合理安排下一年度的赤字和国债规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反映中国影子银行本质特征的DSGE模型,研究影子银行的内在扩张机制,并依据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实践设置三种资本监管政策,分析资本监管政策的福利效应并评估双支柱调控的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信贷政策冲击和资本监管冲击都会给予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空间,刺激影子银行扩张。相比静态资本监管政策,动态资本监管政策可以增进社会福利,但表内资本监管政策因驱动影子银行规模激增,致使政策效力被严重弱化,其社会福利增加效应小于全面资本监管政策的该效应。基于拓展的政策前沿曲线分析可知,动态资本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双支柱调控能够增强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尤其是全面资本监管政策通过限制商业银行监管套利、抑制影子银行无序扩张来协调货币政策稳定经济金融的效果最为显著。本文研究为我国探索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和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江月 《中国经贸》2010,(2):139-139
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了华尔街投行,也冲击了对冲基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本文认为当前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与现行美元本位制下美国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有着内在的联动关系,即外部均衡软约束的美国扩张货币政策推动了美国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研究胡坤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西方货币政策理论和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演变。就西方货币政策理论而言,重点已经由原先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对菲利浦斯曲线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  相似文献   

14.
语录经典     
《宁波经济》2014,(7):9-9
“定向降准等手段不要演变为总体扩张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近日表示,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扩张的而是趋向于紧缩,但是紧缩的力度很温和。针对市场关心的货币政策会否从“定向降准”走向“全面降准”,吴敬琏回应称,“定向降准是可行的,但最好不要演变为总体货币扩张政策。”  相似文献   

15.
清议 《西部论丛》2008,(11):63-63
针对当前国内经济减速,以及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现金入不敷出现象,持续蔓延并不断引发裁员、减薪甚至破产倒闭事件的情况,有人提出货币政策应当宽松、宽松、再宽松。给人的感觉,似乎只要货币政策实现由从紧到宽松的转变,源源不断地扩张货币供应量,中国经济就可以告别减速进而恢复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9,(30):18-19
【美国《世界日报》7月19日】为因应金融海啸,各国政府均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政策。日前在八大工业国家(G8)的财长会议中,德国财政部长力主要研拟这些政策的“退场机制”,一时之间使民众对今后的财政、货币政策走向相当迷惑,不知是会松还是紧?这当中,中国政府的政策态度当然受到相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刺激措施以及信贷扩张起到了多大的效果。它们能否拉动经济复苏,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信贷扩张的结构增长是否有其合理性,会不会引起大量的不良贷款?信贷的结构是不是合理与效率又怎样?地方政府和银行投资的扩张冲动,是否盲动?2009年未来一段时间信贷规模走向以及货币政策,究竞应该往哪个方面走?本期金融圆桌会议以“信贷扩张与经济复苏”为主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随着资本市场迅速扩张,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日益受到各国央行的重视。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居民资产结构中有价证券和不动产份额持续增加,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日益产生深刻影响。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央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不能再简单地“扩内需、保增长”,应当着眼于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财政政策适度扩张,促进经济转型;货币政策要努力引导信贷资金“向下走”  相似文献   

20.
【英国《金融时报》7月10日】孔子说,过犹不及。名义上,中国用“适度宽松”来定调去年底以来实行的货币政策。而实际上,过去半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已经达到“空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