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子慧  孟昕 《辽宁经济》1999,(10):44-44
我国社会资金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为主,通过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完成的。这一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单一渠道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为此,应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完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一、当前储蓄投资转化机制运行及弊端在当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国有商业银行是居民个人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成为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点。文章基于储蓄转化效率、储蓄投资转换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等三个维度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西部12个省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各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明显,经济较为发展的省份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相应也较高。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4):1-21
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是全球经济失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金融体系效率高的国家向金融体系效率低的国家输出“金融中介”功能,帮助金融后进国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结果前者国家储蓄小于投资,经常账户逆差,净输入资本;后者储蓄大于投资,经常账户顺差,净输出资本。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这样既造成储蓄“虚高”于投资和经常账户“表面盈余”,又造成资金在行业的配置过剩和不足并存,使得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为国内投资融资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沈艳  李洁  周颖 《湖北经济管理》2009,(10):102-103
广西地区的储蓄与投资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存在障碍。消除投资抑制因素,健全投融资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广西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王珏 《乡镇经济》1998,(4):23-24
当前,从我国社会资金的运行情况来看,资金的流动既欠规范,又失效率。主体的运营模式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传统的居民储蓄——银行存款——企业贷款方式运作。金融开放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势必要建立高效率的资金流动机制,进一步规范和革新现有的融资行为,这需要从历史的角度采研究和把握我国融资行为和结构的演变以及当前储蓄——投资转化方式的弊端,在寻求促进间接融资效率提高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引导直接融资,使得融资行为规范化、融资交易市场化、企业资本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孙莉 《山东经济》2000,(1):30-33
一、目前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缺陷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高低在一国的资本形成及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际范围来看,美国仅依靠较低水平的储蓄率,却维持和改进着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支持着美国的经济增长,这被称为“美国之谜”。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在美国金融运行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相当高所致。改革开放后,随着所有制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储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居民、企业、政府在我国储蓄结构中的比例已由1978年的14.9∶11.8∶73.3变为1997年的64.8∶…  相似文献   

7.
田颖 《辽宁经济》2004,(5):67-68
截至2003年9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从1998年到2002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平均每年递增17.1%,远远高于GDP年均7.7%的增长速度。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不断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投资品种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出现高于GDP近10个百分点的储蓄存款增长速度,目前高储蓄率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了。如何分流巨额的储蓄,将储蓄资金以更高的效率转化为投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缔造多赢格局,已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下面笔者对加速储蓄向投资转化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玲 《山东经济》2001,(1):58-60
目前我国的通货紧缩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本文通过对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化路径的分析,探讨了利率市场人在这种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陶毅 《山东经济》2006,22(2):96-98,101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3年的样本数据,考察了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协整检检结果表明,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当前政府储蓄的转化率要远远高于居民储蓄的转化率。进一步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也表明,储畜变化影响了投资的变化。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转化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产业流入对中国储蓄与投资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对中国储蓄与投资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储蓄对国内投资仍然起根本性作用。但随着国际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入 ,中国的储蓄与投资的回归系数出现了一些变化。在没有国际产业资本流入的条件下 ,中国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变化呈很强相关性 ,但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相关系数明显下降 ,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对中国国内投资已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高速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消费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分析实际数据说明我国目前的储蓄水平是过高的,特别是相对于大量储蓄囤积在银行系统而不能转化为投资而言,高储蓄的背后潜伏着一系列金融风险。要消除这些潜在的金融风险,目前关键是要创造金融条件促使储蓄转化为投资以消除高储蓄所带来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3.
股权分置改革与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证券市场具有融通资金、配置资源、投资、实现企业转制等多种功能。证券市场的发展在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帮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拓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股权分置,使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出现偏差,重融资功能而轻投资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已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将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由于融资手段、渠道的增多和社会居民金融意识的增强,储蓄已不再是居民唯一的选择,而是逐步向资产保值和追求高额利息收益转化,储蓄分流现象日趋严重。本文就储蓄分流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储蓄分流的概念要搞清储蓄分流,必须首先搞清什么是储蓄和投资。宏观经济学对储蓄定义为可支配收入减消费后的剩余。把投资定义为资本形成,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增加以及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形成。从宏观经济学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把储蓄分流定义为对潜…  相似文献   

15.
王亚斌  王漫 《北方经济》2012,(19):73-74
一、国债对储蓄的影响无论是凯恩斯均衡理论,还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都强调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在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前提下,投资总量和投资方向决定着经济增长的程度,因此,投资和储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国债是政府影响储蓄和投资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4年期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VEC模型的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的均衡关系和显著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了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之间可能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政府储蓄虽然对投资影响较大,但它与投资之间并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资本形成的真正来源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17.
加快居民储蓄向有效投资转化促进经济新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储蓄急剧增长,投资所产生的供给又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看待这一系列看似悖论却实际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储蓄增长原因,剖析我国投资结构现状及投资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后,结合有效投资理论认为;我国应加快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加快居民储蓄向有效投资的转化,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相似文献   

18.
透视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 效率损失和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虽然我国国内储蓄水平远高于投资水平,但还需要引入外资来满足额外的投资需求,而这意味着一定的效率损失。本文首先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效率损失进行简单测算,计算结果表明,迄今为止高储蓄现象造成的损失至少在300亿美元以上。其次,本文对导致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差距、预防性储蓄动机、投资工具匮乏,政策性因素和文化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金融机构的一端联结着储蓄.另一端联结着投资,成为储蓄与投资之间联结的纽带.金融的主要功能正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实现从储蓄到投资的资金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变和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市场经济中,储蓄投资转化过程是围绕金融中介来展开的,金融中介是储蓄投资转化过程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金融中介存在的基础等问题一直是金融学领域关注的问题。金融中介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突破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的范式约束,开始强调风险管理、参与成本和价值增加的影响,使金融中介理论从消极观点(中介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向积极观点转变(在转换资产的过程中,中介为最终储蓄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增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