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特定产业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实质上表现为区域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其最终落脚点要体现在该区域生产的商品以同质低价或同价优质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个区域都要在参与竞争中发展,提升  相似文献   

2.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25):F0004-F0004
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企业把物质力、经济力层面的比较优势要素,与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首先信任无形资产、企业哲学等精神范畴的文化力进行整合,形成一种能保障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持续性发展“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田丰 《新经济》2004,(12):16-21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区域竞争、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提升文化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文化竞争力是国家、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的生产力、消费力、传播力、创造力和持续力等各种要素或形式,它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统~,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文化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力是指企业整合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的能力,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充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构成文化力的基 础是精神力和制度力,发挥企业的精神力和制度力,又必须通过创新力、学习力和应变力来实现。因此,企业棱心竞争力是以 精神力和制度力为基础,创新力、学习力和应变力为保障的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5.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事实上.文化软实力已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条件下,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不但要注重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防实力,还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蒋晓忠 《江南论坛》2005,(10):22-23,30
面对经济国际化、竞争全球化趋势下的激烈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重点是加快六个转变:  相似文献   

7.
宋宏 《经济师》2002,(8):6-7
早些时候 ,笔者在研究“十五”规划问题时 ,曾将部分省市编制的规划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 ,无论哪个区域都把“增强综合竞争力”作为发展的核心概念 ,以至成为各个规划文本中的关键词。笔者并且发现 ,在上海市的规划中 ,特别将文化发展列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要素 ,以颇大篇幅阐述了发展目标与战略措施 ,这是其他地方的规划文本所不能比拟的。近年来 ,上海市社科院组织专家学者对上海文化发展进行了战略性和跟踪式系统研究 ,连续三年发表了《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 ,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这里所蕴含的理念与策论新颖而独特 ,深具启示和借鉴价值。于是 ,笔者最近在上海专门访问了《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的执行编委、著名学者、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先生。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小企业集群 提升区域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集群应是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也应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该文着重从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特点以及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出发,简要地提出各级政府要重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只要有较好的增长和发展情景的产业,政府就应选取这些产业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并集中力量发展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0.
黄素芳 《经济论坛》2006,(16):73-74
企业文化竞争力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她同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资源一样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自1769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企业诞生以来,企业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企业管理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我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总体来讲,我国企业仍介于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处于向文化管理过渡的混和状态,但总体上文化竞争力还比较低下。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  相似文献   

11.
民营企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市民营企业总数已近16万户,从业人员达70余万,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上。调查显示,我市民营企业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态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大力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优秀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产力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建设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一、无锡民营经济自主创新现状及优势 近年来,无锡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到2005年,无锡市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759家,全市现有的2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中,民营企业拥有18席.为培育规模经济,无锡地方政府选择了100家处在裂变式扩张阶段的企业(又称"小巨人"民营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据资料显示,这100家"小巨人"民营企业中,目前有68%的企业建有产品研发中心,有88%的企业每年都有产品研发投入,其中产品研发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占49%,有65%的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已经申请获得产品专利的企业达到51%.2005年,全市"小巨人"民营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费用8.8亿元,同比增长32%,超过同期固定资产25%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强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时,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城市群,又称为“都市经济圈”或“都市连绵区”.通常是指由若干城市集聚而成的高密度经济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大运量的高速通道联结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密集区。  相似文献   

15.
吕玫 《江南论坛》2010,(6):52-53
高职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旨在培养一种高层次产业技术应用人才,服务于产业高新科技化和高新科技产业化的要求。自上个世纪中叶应运而生以来,高职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球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更加注重农产品及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老河口市作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的毗邻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洁净的毗邻地,发展生态2农业,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洁净水源,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被国家列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试点市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全市已建设试点乡镇6个,试点村60个,面积30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7万亩,牧草面积8万亩,尤其是白鹤岗村被定为“省精品示范村”,王甫洲地和汉水山庄被列为第一批湖北省生态农业基地。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0.4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850元,比上年增收80元,主要农产品总产分别为粮食36万吨,油料26万吨,水果15万吨,蔬菜50万吨,农产品商品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加快技工教育发展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无锡市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增强无锡市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技工教育是以推进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根据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建设,为培养全市高技能人才发挥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刚 《江南论坛》2005,(10):13-14
“十一&;#183;五”期间,城市竞争将进入以软实力为标志的新阶段。从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软实力体系构建已经迫在眉睫。所谓“软实力”,也译为“软力”、“软力量”或“软权力”,是与“硬实力”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183;奈在《大西洋月刊》提出,并进而在他的著作《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和《软力量:世界政治中的制胜之道》中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9.
(一)发展党内民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因为发展党内民主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以下作用:一是示范作用。党内民主实际上是领导决策层民主的问题。领导决策层民主权利落实得如何,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就怎样发展。二是推动作用。随着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党员群众参与干部选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