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一个新罪名,一直存在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客观方面要求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主观方面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主体的认定上,单位犯罪主体与自然人犯罪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的认定难度。  相似文献   

2.
<正>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加的罪名,其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2013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解释针对学界曾探讨较多的问题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为司法裁判者在实践中适用本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依据,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动保障》2012,(3):57-58
正人社部发〔20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安厅(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安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涉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查处和司法移送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武汉市蔡甸区首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提出了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罪的相关司法、执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盘点2013     
正企业养老金再次提高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自2013年1月23日起施行。这一司法解释针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所涉及的术语界定、定罪量刑标准、单位犯罪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  相似文献   

6.
镇江市近日对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做出了新的规定:对企业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拒不支付劳动者加班报酬或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报酬的,将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并可责令其支付相当于应得报酬、经济补偿金总和1至5倍的赔偿金。  相似文献   

7.
翟珺 《上海企业》2014,(3):92-94
<正>服装小作坊无法维持经营,老板黄某扔下"烂摊子",自己跑去工地打工;61名员工工资没拿到,老板王某却截留公司财产400多万元到自己账户……2014年春节前后,上海市奉贤区检察院建议移送了7件9人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目前已批准逮捕3件3人,其中恶意欠薪的犯罪嫌疑人黄某、王某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将被分别提起公诉。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其中规定"恶意欠薪"入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尤其是在计划外用工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劳动报酬权受到侵害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一、劳动报酬侵权的表现劳动报酬侵权现象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比如,  相似文献   

10.
劳动报酬权是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完成了一定工作任务,就有权要求用人单位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的权利。但目前在我国,由于资强劳弱等原因,用人单位利用其强势地位,违法克扣、拖欠劳动者薪酬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鉴于此,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国内外劳动者工资权益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针对我国欠薪的现状,对欠薪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欠薪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以期为完善我国劳动者薪酬支付保障机制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微观层面数据,本文借助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测度劳资双方议价能力对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使得劳动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劳动报酬与企业愿意支付的最高劳动报酬之间存在剩余,这一剩余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资双方在谈判中议价能力的大小。具体而言,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使其获得的劳动报酬高出基准劳动报酬17.69%,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其支付的劳动报酬低于基准劳动报酬23.59%,两者的博弈结果使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劳动报酬比基准劳动报酬低5.90%。从样本异质性来看,国有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弱的,外资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强的,而外资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净剩余最大。此外,劳动合同、工会对劳动者的剩余获取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这样的现实,劳动者在薪酬谈判中的信息劣势地位不利于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提高,因此保障和提高劳动者的剩余索取权成为破解劳资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平难题的政策着力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为规范建筑业市场主体行为、落实主体责任,确实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11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重庆市建筑施工企业诚信综合评价暂行办法》,将农民工工资保障体系纳入建筑施工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内。施工企业要在诚信体系综合评价系统拿到该得的高分数,才能进入市场投标。  相似文献   

13.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其目的与结果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是《劳动法》赋予所有劳动者的神圣权利;用人单位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是所有用人单位的义责。因此,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来说,尽可能多些了解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工资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既可以明确各自享受的权利,又可以增强彼此的责任感,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劳资争议。工资支付过程中的问题,从大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问题,除本文所辑录的之外,还有一个是涉及延长工作时间时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加班加点工资。对这一概念,本刊将在下期“政策信箱”介  相似文献   

15.
重拳治欠薪     
正在2014年1月24日人社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发布了2013年"欠薪"入罪的数量,总共有2215个相关责任人或用工单位涉嫌犯拒不支付工资罪。此前,人社部分两次先后曝光了20起典型拒不支付工资犯罪的案例,"欠薪"入罪力度加大,犯罪典型纷纷曝光,岁末年尾掀起了重拳治"欠薪"的又一个高潮。使用劳动支付报酬,天经地义,但这个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却被个别企业所践踏。拖欠工资尤其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每到岁末年初,犹如春运一般,治理"欠薪"问题便  相似文献   

16.
张驰 《人力资源》2008,(10):70-74
劳动报酬即是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的成本支出,直接关系着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时时反映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对立关系。一直以来,因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而引发的劳动争议屡见不鲜。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和《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的进一步修改,关于工资纠纷的争议处理出现了部分变化。因此本期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对劳动报酬界定、约定、支付、履行方式以及扣减、拖欠、经济补偿等关键点做出分析,为企业减少工资纠纷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7.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令公众无法继续容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令公众无法继续容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一、同工不同酬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同工不同酬现象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国家劳动部为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充分保障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特制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相似文献   

20.
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强制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用工不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争取利益最大化常常在最低工资支付上做文章,致使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受损。那么,作为劳动者该怎样严防最低工资被"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