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及其对城镇化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是不同质的,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在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几个重大问题,即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深入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扩大就业为目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城镇的人口和产业密度;以农业为侧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城乡两个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出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调整城镇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优化城镇区域布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消化城镇化成本,增强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研究产业转移的动因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以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依据为出发点,分析产业转移的现实动因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杨钧 《农业经济》2013,(2):39-41
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劳动力转移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区域、文化程度、培训、产业分布、地区分布和转移的组织方式等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的发展路径。生产要素的投入体系是“四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事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为此,要创新要素投入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5.
<正>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能力,把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应准确把握农民进城落户意愿这一事关新型城镇化走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侧重研究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如何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河南省城镇化建设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全国的城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的载体--农村股份合作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佛山市南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举措。但是从农村过渡到城镇化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的集体土地、资产的处置、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反之就会阻碍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南海区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搞试点,1993年在全区农村中全面推行以土地为中心的农…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涵盖人口聚集和产业集群的系统性社会化工程,而乡村旅游则通过"游客搬运"带来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同时,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因而具有强大的区域发展协调能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依据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共生关系,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各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江苏"两个率先"的必由之路。面对发展新常态,各地必须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利,以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增加城乡就业、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重点,着  相似文献   

10.
泰州农村城镇化发展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表现在城镇化进程中驱动和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育不足,产业体系不健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泰州市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影响其发展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探讨和构建适合泰州农村区域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机制,对于促进泰州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在理解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选取评价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在SPSSll.0软件的支持下,通过聚类分析对湖南省地区城市化水平进行分类,并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子,针对这些因子提出调整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索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关系的作用机制及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差异。研究方法:PVAR模型。研究结果:(1)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关系且在城镇化减速阶段影响最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随产业结构高级化呈倒“U”型趋势且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出现负向影响。(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具有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城镇化的响应表现为东部为负,中、西部为正的区域差异。(3)城镇化有助于提高东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相互间的正向影响程度;而在中、西部,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研究结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应充分兼顾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区域特点,提高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按照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思路,采用到湖北省有关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和走访农户等方法,就湖北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成因、思路和对策进行实地调研。同时,有针对性分析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剖析湖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城镇规划建设和城镇发展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顺应城镇发展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确定湖北省农村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提出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的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模式和实施对策,探索一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集约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以河南平顶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作用。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地域空间结构、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断裂点公式对平顶山市域中心城市辐射影响范围进行定量计算,剖析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城镇体系人口规模等级差异大,城镇化率基础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状态非均衡等。根据研究区域情况,对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进行布局构想,即打造叶平宝鲁一体化核心区为引领,加强3个卫星城市的发展为带动,做好小城镇的生态建设,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建立起一个等级清晰、核心突出、职能明确的"一心三卫三层"网络型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判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发展中产业非农化、人口与城市化土地非农化等多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与时空演变特征,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基于2006—2016年研究时段,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沟壑协调性。[结果](1)从时序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和土地非农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下降、过程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7、053和055,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从空间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性空间格局经历了由环形到“T”字型再逐渐形成“三点”式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明显。[结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应强化城市协同发展,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总量超过1亿,土地总面积达21.6万km~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主要包括:承德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产业发展水平结构有待提高,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整体提升速度较慢。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提出了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分别为: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承德市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绿色生态新型城市;利用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承德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最后,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对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参考与决策性建议,以期对其它区位类似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产业集群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以及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产业集群的特征、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产业是经济基础的根本体现,产业支撑是农村城镇化战略的立足点。针对产业集群中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构建,提出现阶段要因地制宜发展集约型产业,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虑环境和耕地约束,构建了城镇化效率测算指标体系,测算并分析我国2000~2014年区域城镇化效率,并且从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布形态2个角度探索区域城镇化效率差异的机理。[方法]以"工业三废"和耕地面积减少量作为非合意产出,构建了由11个指标组成的投入—合意产出—非合意产出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优化I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并利用谱系聚类方法分析了其梯队层次特征。[结果]我国各省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绝大多数省域处于效率缺损的状态;各省域城镇化效率表现为明显的5个梯队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梯队省域城镇化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省域之间城镇化效率差距自2000年以来呈不断缩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城镇化效率较高,总体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城市群发展程度高而使得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效率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城市体系断层明显,城市群带动作用弱。[结论]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且不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模式和演进机制,区域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体现在产业结构层次、城市集聚方式以及劳动力转移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区域内部工业结构优化调整,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实现小康目标,以长沙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有工业结构基础上,进行基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工业结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运用层次分析法优化长沙市工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最后从三个层次提出了长沙市工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