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冲销分为广义冲销和狭义冲销两种,广义的货币冲销是指实行固定汇率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既定的汇率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或回收再贷款,控制信贷规模以及提高准备金率等综合手段抵消因维持汇率目标而导致的货币供给总量扩张。狭义的冲销政策又称对冲操作,专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票据以回收多投放的基础货币。货币冲销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操作力度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2.
货币冲销分为广义冲销和狭义冲销两种,广义的货币冲销是指实行固定汇率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既定的汇率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或回收再贷款,控制信贷规模以及提高准备金率等综合手段抵消因维持汇率目标而导致的货币供给总量扩张。狭义的冲销政策又称对冲操作,专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票据以回收多投放的基础货币。货币冲销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操作力度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必然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积极财政政策基要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系统中必须要有货币供给的相应增加。增发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受制于三个因素:(1)国债的购买主体;(2)金融体制和企业制度环境;(3)经济发展的阶段即经济是处于萧条期、复苏期还是繁荣期。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与货币供给有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近十二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并加以分析,得出中国货币供给具有明显内生性的结论。同时,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货币供给与价格关系的研究,可用来检验货币政策的效应及货币是否中性。而研究经济变量关系的前提必须要明确各变量的真实数据生成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经历几次大的波动。这些波动及相应的带有反周期特征的政策的实施,均可能使价格、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的数据生产过程发生结构突变。因此本文首先对序列的结构突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货币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放经济中一国国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其中,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关系就是开放经济下内外经济冲突与协调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开放经济下国内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为基础,具体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内在影响机理及生成途径,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两者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全文的研究试图从一个角度对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经济冲突与协调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将中国对外贸易差额也货币供给关系进行了总结分析,阐述了对外贸易差额、货币供给的相关概念,分析了货币供给关系的基本份额,旨在通过问题的研究,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差额与货币供给关系的稳定协调。  相似文献   

8.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货币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货币乘数上,具体表现在影响货币乘数的几个变量上:电子货币促使通货比率趋于下降,总准备金比率增加,而其对定期存款比率的影响则变得更加模糊。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同时使不同货币需求动机间的边界变得不再明显,且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9.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在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以舒缓严峻的流动性过剩压力,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程度。货币供给有基本货币投放和货币乘数放大两个阶段,本文从基础货币的角度对我国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探讨,利用1997年9月到2007年8月的广义货币M2、外汇储备、央行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月末余额数据,使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G 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说明:就基础货币投放而言,我国货币政策有很强的外生性,与事实相符,并从侧面支持了中央的紧缩性政策越来越向控制信贷、投资等货币乘数因素倾斜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借鉴他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我国2000年到2006年的季度数据对货币冲销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冲销政策总体有效,基本抑制了通货膨胀效应,但也存在由被动性导致的缺乏稳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央行控制货币供给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货币供给过程中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这两个环节入手,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轨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这些特殊国情使得我国的货币供给量更加难以控制.而且在当今金融创新、金融放松管制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基础货币的扩张系数也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通过对上述复杂因素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我国央行对货币供给不可控性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必然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积极财政政策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系统中必须要有货币供给的相应增加。增发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受制于三个因素:⑴国债的购买主体;⑵金融体制和企业制度环境;⑶经济发展的阶段即经济是处于萧条期、复苏期还是繁荣期。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与货币供给有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货币供给过程中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这两个环节入手,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轨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这些特殊国情使得我国的货币供给量更加难以控制.而且在当今金融创新、金融放松管制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基础货币的扩张系数也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通过对上述复杂因素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我国央行对货币供给不可控性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2000年后,平均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但同时,货币供给量更是高速增长,M2/GDP比率不断上升.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中,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是否与货币供应的增加存在某种关系?经济发展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物价水平变动产生何种影响?房地产投资在货币分流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对2001~2012年相关数据进行计量检验,从实证角度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能够较好的解释我国“货币之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逐步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传导渠道,虽然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规模较小,其作用的发挥也极为有限,但实践证明,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途径的作用正日益显现。文章运用单位根、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得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股价指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逐步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传导渠道,虽然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规模较小,其作用的发挥也极为有限,但实践证明,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途径的作用正日益显现。文章运用单位根、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得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股价指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上升很快,外汇增加转化为基础货币的投放造成国内货币扩张,使得通货膨胀压力大大增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加大货币冲销力度.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考查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以及实体经济相关变量的关系,分析我国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冲销政策的实施状况,结果表明外汇储备对我国的货币投放进而对整个经济影响较大,央行的冲销政策效果显著,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指标反应了一国经济发展的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研究发现1990-2007年间我国M2/GDP的比率持续走高,这与我国市场化程度和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水平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的新视角,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的原因,论证了我国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通过经济变量元的协整检验,发现了比率走高的长期走势,并对货币供给量、居民储蓄动机内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选取1991-2010年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货币滞存法”测算我国的超额货币。运用ADF检验、协整检测、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存在超额货币现象,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正向冲击,影响持续时问一般较长。在此基础上,提出冲销超额货币,平衡货币供求,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