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立民  李明 《发展》2008,(10):95-96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定位——“商学院模式” 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巨大变革,客观上对金融学专业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结合国外金融学发展情况存在两种模式,即“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前者关注宏观金融问题和金融理论,以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以及金融经济学为主干课程进行教学;后者主要研究微观金融理论,金融市场理论以及资产定价理论等,以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货与期权等课程为主干课程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2.
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我国金融业在危机中获得了发展机遇,但金融企业的高科技发展与人才配置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创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社会需求型人才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传统金融学是一种比较理论化的金融学,传统金融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有效市场假说"作为解决市场金融问题的关键。在解释金融问题时,传统金融学往往会将市场条件看作是一种理想化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数学公式对金融投资问题进行解释,但市场是变幻莫测的,理想的市场条件往往与实际不符。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不仅具有科学的实践基础,还将心理学运用到金融投资领域。文章通过对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进行分析,比较两者的理论分歧,希望能够为金融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的世纪,金融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并对金融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我国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学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也愈来愈丰富。对于一个新成立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来说,若想生存,就必须创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以适应时代和金融形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谋求实现金融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海霞 《北方经济》2012,(18):106-107
金融学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受传统观念、管理机制和经费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分析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实施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金融学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为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有必要切实采取措施推动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以提高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方勇  孙绍荣 《特区经济》2006,(6):348-349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标准金融理论由于对金融市场上的种种异象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受到人们的质疑,行为金融学因其更接近真实的市场而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行为金融学产生的背景、意义以及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金融创新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8.
李倩倩  张璐 《理论观察》2023,(1):157-160
在金融业呈现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金融学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顶层设计、教学资源与教师队伍综合能力三个核心环节的现状,探索金融学专业建设存在的内在问题与原因,并基于教学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维视角提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三位一体的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配置和利用,解决了资源跨时间储存、跨空间的移置问题,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效用决定价值,循环经济使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价值最大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就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需要重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金融学的主流理论是由美国芝加哥商学院的Fama教授于1970年确立的有效市场假说,1980年之后的金融实证研究发现,大量的交易数据并不支持有效市场理论。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异常现象被发现,使人们有理由怀疑交易者的行为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非理性倾向。要解答这一问题,仅在经济学范畴内寻找答案显然是不够的,人们转而诉诸其他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一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于是一门心理学、社会学等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行为金融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到了本世纪初,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1.
金融学教学实验实训改革对提高地方性综合院校教学质量,发展现代金融学科,培养地方性金融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当前地方性综合院校金融学教学实验实训课程外部配置考虑不周、内部管理规范性欠缺、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和学生理解重视程度不一等现存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分别从完善课程配置、规范课程设置、提升师资力量和注重地方专业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充分发挥教学实验实训的重要作用,实现地方性综合院校金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樊纪明 《中国经贸》2014,(13):149-149
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基础,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范式融合,然后对传统金融理论进行相应堵塞拓展和突破。金融理论与实践会因为行为金融学而产生较大影响,行为金融学属于人类行为学和金融经济学的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正缓慢成为主流金融学,经济学家对此进行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运用传统金融学理论所讲述的各种分析方法已经无法解释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所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学家们试图另辟蹊径,将视角朝向引起股票等金融价格波动的投资者心理因素,即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来解释股票价格的波动。本文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基本观点,基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尤其是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来对我国股市波动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促进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入世后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的局面,我国金融业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入世以来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创新,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已经初具雏形.我国银行业应该抓住"十一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加快金融控股集团化改造.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解决金融创新、风险控制以及监管等相关问题,保证金融控股集团能够有效地运作,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够不断提升竞争力,从容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无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需要纳入金融热点问题,其能够起到课堂拓展训练的作用。通过结合运用头脑风暴法以及实证研究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充分理解商业伦理和价值取向。本文主要针对金融热点问题纳入金融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高等金融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难以适应入世后我国对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认为,我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应进行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推行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是实行混业经营。在此背景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如何发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和国外发展经验,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规模经济优势、范围经济优势、协同效用优势、风险递减优势。选择什么样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是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指数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异常现象。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的认知、行为以及情绪角度分析其对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从噪声交易假说和投资者情绪假说角度合理地解释了该现象。本文以沪深300和上证180指数调整的样本股为研究对象,利用事件分析方法,检验个股在调整前后的异常收益率和异常交易量,判断是否存在指数效应,得出指数效应显著存在的结论,并用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其成因。最后提出指数效应的应用、保护中小投资者和完善监管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期的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局面。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加快中国金融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已成为我国各界的共识。文章拟从产业集聚理论出发,结合金融业的组织特点,对我国金融产业聚集情况以及上述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景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金融理念意识,而且会改变金融业的服务方式、产品营销方式和交易管理方式;金融业的竞争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将使金融业出现集中化的态势;随着更高形式的经济整合、经济一体化到货币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将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金融市场的全球开放、网上银行的全球服务,将使金融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网上银行和网下银行的多方面竞争与挑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服务对外开放,外国金融机构大量准入,对中国金融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惟有积极竞争与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