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康传相 《魅力中国》2010,(25):122-123
“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是总结中国戏曲的历史经验和新中国建立后的现实经验提出来的。传统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指新中国建立前就较长期地流传在舞台上的剧目。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是以表现古代生活为主的,其中有很多剧目又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所以人们也常常把这些传统戏叫历史戏。  相似文献   

2.
杨庚杰 《魅力中国》2013,(16):110-110
当前,在戏剧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实践中,戏曲形式的创新日益成为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在戏曲现代戏的创造中存在一对矛盾,即现代生活内容与传统戏曲形式的矛盾。戏曲产生于封建社会,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创造性地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传统的戏曲形式已不足以表现现代生活内容,由于表现新内容的需要,戏曲形式,必须进一步变革。因此,创造戏曲新形式的问题,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戏曲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薛娟 《魅力中国》2010,(11):107-107
戏曲的表演艺术是一个历史的流程,不同时期的戏曲有不同的表演。在不断地发展衍变中,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不同阶段显示出各不相同的历史形态。戏曲现代化,关系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兴旺,是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观众非常关心的课题。戏曲的现代化,首先是从内容上反映新时代和新生活,这方面许多前辈作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它在成功和失败之中不断地前进。实践证明,戏曲这种民族艺术形式,不但是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而且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戏曲现代戏所赖以生存的,不是艺术优势,而是题材优势。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其优势无可取代。然而,至今我们的戏曲现代戏仍然在探索、在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观念到艺术技巧等,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王海升 《魅力中国》2013,(11):70-70
作为一名豫剧演员,我常常在想,古老的戏曲艺术如何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丰十会时代得以生存与发展。那就是,多多地关注当下社会人类的生活状况、思想意识、情感世界、矛盾斗争,只有敢于去表现当下社会焦点问题,去塑造刻画这个时代的人,那么就能很快在当前日益竞争激烈的文化艺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能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活力。在从艺的几十年问,我演出了很多古典戏、新编历史戏,也演过几部现代戏。也正是出于对目前戏曲现状的忧虑,我特别希望多演几部现代戏,多塑造几个栩栩如生、鲜活可爱、真实可信的现代人物的艺术形象,丰富中国豫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做出自己的探索与努力。感谢许昌市公安局和许昌市万里豫剧院,感谢著名剧作家齐飞,感谢著名导演李利宏,给我了一个机会。让我在豫剧现代戏《中原警事》中担纲领衔主演,饰演为人民服的公安局长魏民。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戏曲现代戏所赖以生存的,不是艺术优势,而是题材优势.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其优势无可取代.然而,至今我们的戏曲现代戏仍然在探索、在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观念到艺术技巧等,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李青存 《魅力中国》2014,(25):104-104
在现代戏的发展过程中,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无疑是豫剧现代戏的标杆和红旗,她的发展历程和剧目建设为全省所瞩目。几十年来,三团紧紧抓住剧目不放,不断地总结经验,一次次取得丰硕成果,一批批具有河南特色的舞台艺术作品频频叫响全国,对三团豫剧现代戏创作发展的进行回顾和总结,深入探讨豫剧现代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前景和途径,对于发展现代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王承评带领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在艺术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古老的戏剧艺术充满青春朝气;坚持走艺术创新之路,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用艺术架起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桥梁。他们的常演剧目既有优秀传统戏又有新编历史戏,既有自创现代戏又有革命样榜戏,还有晋剧音乐校园戏,丰富了题材、品种和艺术风格,深受群众喜爱,使艺术作品影响群众、教育群众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剧院也被群众誉为“庄户人家的贴心剧团”。  相似文献   

10.
李培 《魅力中国》2013,(16):82-82
戏谚云:“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构成一部生动形象的画卷。在戏曲写意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艺术氛围里,和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中,蕴含着朴实的审美原理,闪耀着不同时代的风采,集中、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人们的审美特色。戏曲表演艺术,不是“生活”,而是“扮演”。这种提法并非是大逆不道的。因为这里所说的“生活”,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作为文艺创作源泉的现实社会生活。这个论题里的“生活”是专指戏剧演员的一种舞台创作状态,一种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联系状态,就是说,演员要生活在舞台上,生活在角色中,达到“忘我”,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去下意识地行动。  相似文献   

11.
杨庚杰 《魅力中国》2013,(11):71-71
有些同志珍视艺术的传统风格,不赞成“话剧加唱”,不赞成搞成“非驴非马”的东西。有些同志不那么看中艺术的传统风格,“甩掉老钉鞋,穿上旅游鞋”,反映了一些同志对传统艺术风格的厌倦。风格就是个性,就是差别,就是特点。话剧有话剧的风格,歌剧有歌剧的风格,戏曲有戏曲的风格。就戏曲来说,一个剧种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成其为剧种;一个表演艺术家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不成其为流派。京剧是京剧,越剧是越剧,豫剧是豫剧,评剧是评剧,黄梅戏是黄梅戏,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风格,就是他们同样是“剧、戏”,却用“京、越、豫、评、黄”这儿个字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安徽博览     
《安徽省情省力》2007,(5):45-46
徽剧 徽戏是明代中晚期至清初.在“徽州腔”、“青阳腔”(全称“徽池雅调”)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吸收当时流行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徽州百姓称它是“老徽调”或“徽班戏”.解放后才正式定为“徽剧”。它是新安古文化、亦即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起过承先启后的作用.对京剧的产生以及江南多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鹭名 《魅力中国》2014,(22):118-118
河南豫剧院三团是以创作演出现代戏驰名全国的戏曲团体。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成为全国编演现代戏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4.
邱青 《老区建设》2014,(10):48-49
赣剧《双贵图》是赣剧小丑行当"三子半"戏中最为有名的之一,剧中主人公兰继子也是赣剧传统戏舞台上少有的几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经典艺术形象之一。传统戏曲如何常演常新,挖掘出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把传统演出时尚,这是当代戏曲演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建英 《魅力中国》2010,(11):112-113
传统戏曲如何才能在现代生活中赢得市场?已成为戏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戏曲乃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应始终保持其传统艺术形式。做到“原汁原味”。才能保证原有的戏曲观众不再流失,实现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认为戏曲已是陈旧艺术,与当代生活节奏、欣赏需求格格不入,必须全面彻底进行变革,向其它现代艺术靠拢或另辟路径,才能调动现代观众的情趣与爱好。  相似文献   

16.
阎麦玲 《魅力中国》2010,(4):132-133
我是一个农村姑娘,从小痴迷戏曲,通过戏校的艺术基础学习,以优异成绩跻身河南省豫剧二团。进团后根据自身条件拜豫剧名家为师,继承了《泪洒相思地》。在团内甘当“戏补丁”,救过不少场次,也打造了自己的剧目。为了迎接河南省青年戏剧大赛,学习创新了《打神告庙》文武兼备的折子戏,经苦练终获得大赛金奖。在现代戏和传统戏的融合上曾下了一番工夫,以《银河人家》一剧中老太太一角,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三等奖。  相似文献   

17.
汪相奇 《魅力中国》2014,(23):80-80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他笔下的人物性格迥异、形象丰满,深受读者的喜爱。其中的故事有很多被搬上戏曲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戏曲常演的剧目中多以“三国戏”、“宋代戏”、“明代戏”、“清宫戏”较多,而越调剧团在河南“三大剧种”中又以擅演“三国戏”而闻名全国。由此而被人美誉的“河南活诸葛--申凤梅”就是越调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吊孝》、《斩关羽》在这三出戏中都有张飞的出现。熟悉戏曲的观众都很喜欢张飞的性格,他粗狂、鲁莽、傲慢;而又粗中有细、勇而有谋、嫉恶如仇、嗜酒如命;但凡有违桃园结义的事他是决不妥协。他的另一面颇有女性的‘娇柔、妩媚’的可爱之处。就我在三出戏中饰演的张飞,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杨春明 《魅力中国》2010,(11):108-108
戏曲音乐以地方语言为基础,离开了语言美,就没有戏曲的声腔美,失去了语言为标志的声腔美,也就没有中国戏曲。更想提高戏曲演员的演唱和发声技巧,就必须从字正腔圆的关系人手。因此“腔由字生、字正腔圆、字真意切”这三条,既是戏曲音乐的基本原则,也是声乐美学的起码要求。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戏曲艺术家,理论家无不致力于探索和讲求演唱,吐字的清与正、真与美,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经验。“无话不歌、无功不舞”是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可见这个吐字,这个“话”,亦即念白有多么重要,下边就戏曲中念白重要性及念白训练中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张英妹 《魅力中国》2014,(18):103-103
在戏曲历经数百年并取得无数优异成果的今天,如何塑造出更好、更高的舞台人物形象。怎样处理好传统戏人物与现代观众的时空感。成了新时期戏曲演员的难点和热点,更是我近年来一直在努力追求、探索的一大课题。通过不断学习和体验,使我对传统戏曲艺术有了更深的解读,我认为传统戏曲艺术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以现代观众审美要求为出发点,并运用戏曲表演程式,在人物身上融入演员的创新艺术风格,才能塑造出真实感人,充满时代气息的舞台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一、太康道情的起源 道情始于明末清初,源于道教乐歌,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唱腔欢快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豫东曾流传“宁叫面发酸,也要听听太康道情班”。 道情戏为戏曲剧种,指流布于民间的说唱道情,在不同地区与当地戏曲艺术相结合,进而发展形成了各地的戏曲道情。有的地方称道情为渔鼓或竹琴。太康道情是河南地方戏中一个稀有剧种,是由民间说唱艺术--道情(渔鼓)、鼓儿词、颖歌柳(又叫莺歌柳),吸收了越调、梆子戏的长处互相融合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