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戏曲现代戏所赖以生存的,不是艺术优势,而是题材优势.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其优势无可取代.然而,至今我们的戏曲现代戏仍然在探索、在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观念到艺术技巧等,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戏曲现代戏所赖以生存的,不是艺术优势,而是题材优势。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其优势无可取代。然而,至今我们的戏曲现代戏仍然在探索、在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观念到艺术技巧等,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康传相 《魅力中国》2010,(25):122-123
“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是总结中国戏曲的历史经验和新中国建立后的现实经验提出来的。传统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指新中国建立前就较长期地流传在舞台上的剧目。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是以表现古代生活为主的,其中有很多剧目又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所以人们也常常把这些传统戏叫历史戏。  相似文献   

4.
薛娟 《魅力中国》2010,(11):107-107
戏曲的表演艺术是一个历史的流程,不同时期的戏曲有不同的表演。在不断地发展衍变中,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不同阶段显示出各不相同的历史形态。戏曲现代化,关系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兴旺,是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观众非常关心的课题。戏曲的现代化,首先是从内容上反映新时代和新生活,这方面许多前辈作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它在成功和失败之中不断地前进。实践证明,戏曲这种民族艺术形式,不但是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而且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5.
翟艺兵 《魅力中国》2014,(16):90-90
在我们中国戏曲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要么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贫困戏剧;要么是大投人大制作、新理念新形式的奢华戏剧。作为一名普通的豫剧演员,我个人认为,还是少排一些奢华戏剧,多排一些适应演出市场需求的演出剧目。哪一些剧目深受演出市场欢迎呢?就是那些最具戏剧特质的传统剧目颇受观众的欢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也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我们只能根据观众新的审美标准,对传统旧剧进行全新的改编,这样就能成为深受观众喜欢、市场欢迎的好戏。  相似文献   

6.
近些日子,共青团中央不断走马接将。原第一书记胡春华调任河北省委副书记并当选省长,而接替他的是更为年轻的原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年仅45岁的胡春华和41岁的陆昊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7.
谢爽 《魅力中国》2010,(9X):226-226
<正>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由于戏曲的特殊结构以及具体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都把重点放在人物塑造上,创造出了具有强烈民族特点的化妆、脸谱、戏装、盔帽等,为演员塑造人物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并成为祖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可是景物造型却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家的强大,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或许只能通过一些数据以及宣传上了解到比较抽象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的GDP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比如我们的航天飞船也能搭人飞越太空了。听到和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心底自然也会涌动起一股股激动。然而,你无法想象,假如你在异国他乡安安稳稳、或专心致志做生意赚钱时,突然你被抢劫一空、身无分文,甚至护照、证件都丢失了,你的头顶呼啸着子弹和炮弹声,你的左右是泣血的刺刀和  相似文献   

9.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不变宗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积极带领中国人民反对强权和压迫,在谋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事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为人民服务的新视野、新内涵和新方法:在视野上,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践行为人民服务;在内涵上,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群众需求变化践行为人民服务;在方法上,着眼新生事物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践行为人民服务。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具有重要启示:即坚持将自身建设与服务群众相统一,坚持从时代发展大局出发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服务好人民群众,坚持用发展的手段来改善民生,坚持用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10.
陈学彦 《魅力中国》2011,(10):323-323
虚拟性是戏曲演出形式的特点。它是在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运用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联想,形成包括环境、事件、人物关系等因素的特定戏剧情境,创造一定的舞台形象的一种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皖南农村看戏的亲身经历,分析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下的农村兴起的原因,组织唱戏背后的推动力量。农村戏曲演出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地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而乏味的现实,文章进一步对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理性地分析,提出了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针对当地农村的实际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形势下的反腐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坚持反腐败工作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3.
乔俊 《中国集体经济》2007,(10):192-193
通过在皖南农村看戏的亲身经历,分析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下的农村兴起的原因,组织唱戏背后的推动力量.农村戏曲演出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地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而乏味的现实,文章进一步对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理性地分析,提出了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针对当地农村的实际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赋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规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5.
王刚跃 《魅力中国》2013,(31):112-112
在河南越调的艺术宝库中,由河南省越调剧团出品,由越调大师、申派艺术创始人、人民艺术家申凤梅领衔主演的《收姜维》一剧堪称经典名剧。这部作品不仅成为申派艺术的代表性演出剧目。也是整个河南越调的代表性演出剧目;不仅在河南戏剧界有着深远的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全国戏剧界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还被传播到了海外;不仅在当时广为人们所喜欢,而且随着岁月的推移,更像一坛珍藏的老酒那样散发着浓郁淳厚的芳香,备受当今戏曲观众的推崇;不仅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们喜欢观看,愿意传唱,而且我们最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特别喜欢,他看过这部戏后在接见演员时风趣幽默地说:“你们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军的发展经验,可以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作为我军的基本发展规律,同时也是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这凝聚着胡锦涛主席对我军优良传统的赞扬,同时也是对我军寄予着重大期望.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对我军的优良传统进行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扬,发挥我军优良传统的时代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对革命军人价值观的培养、履行我军承担的使命等方面的作用,以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壮大人民军队,努力推动我军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岩 《魅力中国》2011,(21):103-104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在我国表演艺术历史的长河里渊源流长,它是表演艺术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在历代无数的戏曲作者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下,至今已形成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唱、念、做、打、都有它很规范的表演形式,而这些规范的表演形式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它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又高于生活,至今已经形成我国传统戏曲所独有的一种舞台表演模式。传统的程式化身段表演套路“起霸”就是戏曲程式化身段表演的典范,同时它也是传统戏曲最具代表性的程式化表演身段套路之一,它是传统戏曲身段表演艺术魅力的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廖丽 《魅力中国》2010,(32):261-261
前言: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之间还不能划上一个等号。“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流而不是源”。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之间有着必在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与区别。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以中国古典舞同戏曲舞蹈在动作上的联系与差异区别为论点所进行分析和比较。去发现两种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所蕴藏着的一般规律和舞蹈的特殊规律。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得以求新求变,钻研创新。继承传统,为我所用。这些应该正是本文的作为。  相似文献   

19.
钤贯州 《魅力中国》2014,(12):81-81
虚拟性是戏曲演出形式的特点。它是在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运用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联想,形成包括环境、事件、人物关系等原因素的特定戏曲情境,创造一定的舞台形象的一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有机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门,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作为其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在充盈我国艺术宝库的同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艺术享受和娱乐的乐趣。民族声乐是中国独有的演唱方式,从广义角度而言包括戏曲、民歌和曲艺等,因此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的唱腔艺术在漫长的发展中,以其紧密的联系性为彼此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发展动力。文章以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之间的异同和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下二者的有机融合为研究基础,重点就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