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户籍之问     
到了今天,中国改革不能不讲先后次序。户籍制度改革即是一例。3月,13家中国媒体共同刊发了促请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社论,指户籍制度为社会不公的源头和腐败滋生的温床。户籍制度迟迟无法取消,原因何在?有三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民工潮”,但流入城市的农民往往由于以身份甄别为特征的户籍制度的限制,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社会歧视,他们在城市缺少平等的竞争环境,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一切都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着的“农民工”这个称谓。因此,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就有必要逐渐淡化“农民工”的称谓。  相似文献   

3.
户籍之问     
陈序 《金融博览》2010,(8):88-88
到了今天,中国改革不能不讲先后次序。户籍制度改革即是一例。3月,13家中国媒体共同刊发了促请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社论,指户籍制度为社会不公的源头和腐败滋生的温床。户籍制度迟迟无法取消,原因何在?有三个不易解答的必答题。  相似文献   

4.
白思 《金卡工程》2010,14(4):110-110
身份人格起源于罗马法,而近代的法律人格制度则是以德国康德哲学的伦理人格为桥梁而形成的。法律人格经由了从身份到伦理再到理性的历史演变,其内涵则由不平等到形式平等再到实质平等三个阶段。从身份到伦理,确立形式平等的权利能力制度;从伦理到理性,则形成了实质平等的行为能力制度。  相似文献   

5.
赵昀 《投资与合作》2014,(10):335-336
2014年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基础性改革,事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亿万人民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户籍制度改革这一基础性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户籍制度改革是继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次“解放”农民的革命.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是由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过渡和改革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使公民获得统一的身份,充分体现公民有居住和迁移的自由权利,剥离、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  相似文献   

6.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农村人口大省,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河南正面临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调研显示,农村人口的社会融合受到户籍制度、社保制度等多方面的阻碍。因此,只有让农村人口拥有与流入地户籍人口平等的就业权、居住权以及平等的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通过文化的融入实现身份认同,才能真正实现从农村人口到城镇居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转移至城市,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了建设城市和发展工业的主力军,他们虽实现职业转换、地域转换,但身份却没转换,依旧受户籍制度限制和影响,无法与当地市民平等地享受着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转移至城市,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了建设城市和发展工业的主力军,他们虽实现职业转换、地域转换,但身份却没转换,依旧受户籍制度限制和影响,无法与当地市民平等地享受着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收入不平等扩大和经济增长降速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面临的两个重要挑战。本文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以及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CGSS数据和反事实法,以客观的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为标准对收入不平等进行分解,并结合宏观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不同来源的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与社会资本造成的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文化资本代际传递造成的收入不平等未表现出与经济增长的显著相关关系。本文的发现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多种政策协同作用,共同阻断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同时降低收入不平等中的消极成分,即降低由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导致的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2005年底开始着手改革户籍制度,目前已有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尽管各地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并没有根除。随着城乡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二元户籍制度再次引起愈来愈广泛的社会争议,人们对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呼声更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的坚冰正在打破。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城市在积极探索改革户籍制度,以期实现外来农民工“身份入城”并取得统一的城市居住证,从而消除贯穿半个多世纪以来城乡居民的身份界限。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2.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行城乡平等的一元户口政策,剥离被人为附加在户籍上的各类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回归户籍制度的本来面目,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无数中国公民很多年以来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樊丽明  李华 《税务纵横》2003,(12):17-19
一、中国十年税制改革回顾 (一)市场化取向的工商税制改革经过80年代税制改革而形成的多税种、多层次的复合税制,适应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税收调节功能得以强化。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税收制度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日渐不相适应,一是税收越位调节与缺位调节并存,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调控的要求:二是依纳税人的国别身份、经济成分和具体的课税对象而实行不同的税制,造成纳税人之间、产品之间税收待遇的不公  相似文献   

14.
王萌 《金卡工程》2010,14(8):283-283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发生深刻的制度变迁以及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陷入了"公平性困境",而当下户籍制度改革成为热点,也有不少人呼吁能否顺势取消户籍,户籍开放对于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底有无裨益?社会的不公平由来已久,主要原因在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宏观调控等机制的缺失,并不能指望通过取消户籍制度来消除不公平,而户籍制度本身也有诸多合理因素,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只能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使其更加透明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收入不平等是中国当前阶段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引入社会信任视角,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多种回归方法,多维度研究了社会信任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识别了社会信任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方向和强度,并对社会信任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内在机制展开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显著扩大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进而缩小了居民间收入差距。此外,社会信任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这一“桥梁”渠道缓解收入不平等。本文扩展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范畴,并为解释居民收入差距找到了新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一、城乡一体化财税政策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传统工业化发展战略和城乡分离体制的产物。在20世纪50年代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国家的有关制度安排使城乡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交易格局——以“剪刀差”形式从农业取得剩余和积累,通过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17.
平等与平均     
黎鸣 《银行家》2006,(8):142
中国人不认“平等”,两千多年来儒学伪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理”,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定格了“不平等”的宿命。直到今天,中国人还在念叨,要追求“平等”。“平等”可能追求吗?“家畜家禽”永远“追求”不到与“主人”的“平等”,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本来就是天赋的,根本就不需要去“追求”。反倒是后来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遗产机制、生命周期储蓄和持续性不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个具有遗产机制的生命周期模型,在个人具有不同年龄结构的经济中,讨论了社会初始财富分配不平等和生命周期储蓄不平等对加总经济的均衡以及均衡状态时社会财富水平、国民产出、个人消费和储蓄、资本和商品进出口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均衡时持续性不平等的决定等问题。本文研究表明,在个人关心后代的有限生命周期模型中,如果利率水平不太高,那么社会初始财富分配不平等不影响社会均衡以及均衡时的产出水平和不平等程度,初时财富不平等也会随着代际的延续而趋于消失,历史性的不平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但是,如果利率水平过高,则初始不平等对经济可能具有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俊 《理财》2013,(10):87-87
很多穷人部喜欢抱怨社会不公.从而造成自己收入不高。当然,改革开放之前,个人贫穷确实是社会造成的,但是存经济相对自南的年代,更多是个人因素、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收入不高,并且指责这是社会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的时期,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应该说是一个急迫问题,但在民生为本的前提下,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克服社会不公的正面博弈。本人之见,必须下大决心,三箭齐发求突破。从思维方法上求突破在传统思维中,不同行业之间养老金的差别是靠"帕累托改进"来微调,就是在不损害另外一部分人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