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金融、保险)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并不顺畅。2007年1月,《农业保险条例》被列入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这不失为发展农业保险、加强农业保险专门立法的一个重要契机。在农业保险立法研究过程中,目前还有很多理论不甚明朗,希望农业保险能得到法律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农业保险监管的最根本任务是促使农业保险作为我国政府的政策工具以实现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然而,由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法律制度极不完善,与此种现状相对应,对农业保险的监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多年,尚未制定一部有关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更不用说农业保险监管方面的规定了。对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政府丰富的农作物保险监管方面的经验,并结合国情加以吸收、转化,以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2013年黑龙江特大洪涝灾害、2014年辽宁特大旱灾和海南两次台风、2011年泰国洪水和2012年美国特大旱灾,都出现了创纪录的赔付,给相关国家保险体系的运行带来较大冲击。外国政府均视农业保险为保障农业发展、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措施,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恰恰在农业保险制度保障上呈现出了薄弱的态势,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政策法规较为欠缺,至今仍没有一部完整《农业保险法》出台,这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在我国,只有尽快构建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体系,才能真正使农业保险工作开展有法可依,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然而,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农业依旧属于高风险的弱质产业。由于我国地理面积广阔,自然灾害频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的风险因素,不确定的农业风险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选择政策性农业保险则能够有效降低农业风险,增加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征,系统阐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希望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而且现有保险模式难以兼顾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农业风险和农业生产布局的特殊性。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应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合理划分农业保险区域,平衡和协调好农业保险市场,根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寻求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进而促进农业保险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辽宁省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保险业商业化经营运作与农业自然灾害保险风险相对较大的矛盾下,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对我国来说,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应以政府主导型模式为主,同时辅以指数化、证券化等市场化发展模式。辽宁省应进一步完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相关政策,寻求市场化的发展之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赛男 《中国市场》2013,(16):92-94
2013年,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该法规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迈入法律体制规范发展道路,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规对于农业保险的定位表现出明显的政策性导向,将指导我国农业保险未来的发展性质和道路走向。那么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否适应当前我国国情,是否能够成为农户的最佳选择,又能够为农户带来怎样的福利呢?各方主体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职能角色,又该在实践操作中如何运行呢?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农业保险性质定位的分析之后,从数理角度分析农户在商业性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之间的理性行为决策,采用福利最大化分析法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民产生的福利效应,并从农户的角度提出适合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议,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兰东娟 《中国市场》2011,(32):142-143
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障农民的生活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没有发挥出其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应有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从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增加特色产品、提高有效需求、加强国家政策的支持、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以及加强对代理人的管理等方面加快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和初加工的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保险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我国当前的体系和制度下,农业保险还发展得很不充分,很不规范,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的保护政策,为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采用。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这不利于到2020年基本形成"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本文从"两型"农业生产中农业保险法的地位和作用、农业保险法的现状及不足,农业保险立法的思考方面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保险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吴刚 《商业研究》2001,(2):120-121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尚未成熟,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原苏联、东欧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  保险的成功经验,建立政府组织和农村组织并重的农业保险体系,并从农业保险的实际出发,政府在财  政和金融方面给予支持。另外尽快建立我国农业保险法,使农业保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要重  视农业风险管理和科学技术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正的经济外部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则具有负的经济外部性,将农业保险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削弱各自的经济外部性,使其外部影响内在化,解决农业保险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中的矛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情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开始使用农业保险来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健康的发展。文章通过简要论述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我国在使用农业保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重要作用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加速转型建立新农村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农业生产、防范农业风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外部分国家农业保险的做法,分析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实践提出,我国农业保险应在政府主导下,有计划、分阶段实施农业保险策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分工、协调、互补、共存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方法,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一直处于停滞困境。本文将从小规模农户经营风险分析与农业用地制度缺陷方向出发,深入分析我国农业保险业面临的"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问题及其成因,然后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以及世界各国从事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在我国应建立起以政策性经营为宗旨、以农业保险公司为重心、以农业合作保险为基础、以商业保险为补充、以农业风险基金和政府补贴为依托的新经营模式,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保险是一种转移农业风险、分摊农民经济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具有稳定农民收入、为农业信贷提供担保、促进农业产业化、均衡收入再分配等功效,然而在纯商业化运营模式下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历史启示,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结合发展、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一条合适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陈敏 《商场现代化》2006,(29):210-211
受国家农业保险不景气的大气候影响和自身存在的生产力弱势特性,库区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做大做强农业保险对库区“三农”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应采取阶段性的政策性与商业性有机结合的保险开发模式,有效转移农业风险。  相似文献   

18.
由于农业生产风险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屡屡遭遇困难。本文将从农业保险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困难,最后从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式、立法改革、及经营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关于农业保险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9.
陶冶 《商业科技》2010,(26):69-69
由于农业生产风险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屡屡遭遇困难。本文将从农业保险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困难,最后从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式、立法改革、及经营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关于农业保险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保险分为政府强式参与型、政府半强式参与型和政府弱式参与型。辽宁省农业保险模式选择的路径建议建立一个政府半强式参与型农业保险模式。具体说来,自上而下成立非营利性农业保险机构,推行"强制法定保险+自愿补充保险"形式,并通过"以险养险"保证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