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把算盘失落了》是刊登在九六年第9期《歌曲“杂志上的一首创作歌曲的题目,是词作家黄淑子和作曲家刘友平联袂泰出的新作,全词如下:“我把算盘失落了,有几分眷恋;我把算盘失落了,失落了一个古老的烦恼。电脑的琴键弹奏着欢歌,银屏上映出串串绿色的笑。心儿在琴键上跳跃,快把数字的音符存进电脑。唉,我储蓄起一个个小小的我,嗅,我推动着一片片大大的潮!我把算盘失落了,有几分眷恋;我把算盘失落了,我的心曲在琴镀上飘呀飘……’f读罢这首《我把算盘失落了》,我立即联想到同样是这家《歌曲》杂志发表的另一首与“算盘”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几年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 章,其标题是“算盘虽小天地广阔”, 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一观念。在日益广 泛使用电子技术的今天,根据我国的 国情,古老的算盘仍然显示着它独特 的作用,珠算在农村应用仍然较多,而 家庭理财基本上都用算盘。珠算作为 中华民族的国粹,以一种“新文化”姿 态进入国际文化交流。一、珠算历史悠久长期兴盛不衰 打算盘是非常实用的一种计算技术,在古代尽管封建士大夫视算盘“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在老百姓当中“用之者甚广”。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有赵太承药店,柜台上 有一把算盘;元初画家王振鹏《乾坤 …  相似文献   

3.
1 前言为了更好地有助于研究探讨我国算盘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和经过那些阶段 ,必须把“珠算”这个名词及有关的事物先予说明。1 1 什么是“珠算” ?什么是“珠算” ?各人的说法虽然不完全相同 ,但重要意义基本是一致的。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运算的一种计算技术 ,是一门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内的应用科学。由于算盘上面有算珠 ,运算时 ,根据珠算的口诀、原理和方法拨动算盘上的珠子来计算 ,珠停数出 ,所以叫“珠算”。这是现代对“珠算”的名词解释。“珠算”这个名词。在我国书笈中最早出现的 ,就是《数术记遗》(简称《记遗》)。《记遗》…  相似文献   

4.
中国珠算协会 1 995年编制的《中华算盘精品鉴赏》的《序言》第 3页中说的好 :“古今算盘 ,历经沦桑 ,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经过有机连结 ,自然与众说纷纭不同。历来形成的年代论 ,将以阶段论所代 ;……”笔者非常同意这种论点。《齐鲁珠坛》1 984年第 1期发表的拙文标题就是《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可是周全中老先生 (简称周老 )却说《珠算盘发展经过以‘线’为梁阶段的说法错了》(见《齐鲁珠坛》1 984年第 1期 )。1 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通过最近我请邓友国高级木工技师 (简称邓高师 )主要用手工制成了一把上二下五 1 4…  相似文献   

5.
要牢记周总理“不要把算盘丢掉”的衷告──读《中国会计告别算盘》一文的思考迟荣瑜读1994年9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载《中国会计告别算盘》一文,文章以“中国财政部决定到2000年,要在40%一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实现财...  相似文献   

6.
问:算盘和珠算是程大位发明的吗?答:算盘和珠算不是程大位发明的,早在他诞生之前就已经发明了,但肯定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因此算盘被世界科坛誉作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根据我国珠算史研究工作者和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完全成型的有梁穿档串珠算盘的发明时间应该是唐代,而随着算盘的发明应运而生的珠算,则最迟在北宋时已经普遍使用。最有力的史料证据有:宋徽宗大观二年因黄河泛滥而被淹没的河北省巨鹿县故城三明寺出土的“巨鹿算珠”文物与如今算珠相仿;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名画《清明上河图》的赵太丞家药铺柜台…  相似文献   

7.
《鲁班木经》制作算盘的规格 ,由于古文没有标点 ,造成后人点句错误 ,虽有人认为我国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 ,争论长达 1 6年之久。姜 (克华 )老并亲自改制成以“线”为梁的称作《鲁班算盘》 ,撰文《〈鲁班算盘〉制成了》在《齐鲁珠坛》2 0 0 0年 5期发表 ,借以证实我国算盘曾经过以“线”为梁的发展阶段。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曾以拙文《对〈算盘以“线”为梁的阶段〉之我见》(载《齐鲁珠坛》2 0 0 1年 3期 )进行争议。笔者早年曾响应号召下乡 ,用学得的木工技术制作门窗、写字台等 ,对“起碗底线”和“起一字线”都经常使用近十年之…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 ,算盘的研究者对制作模式各持己见 ,有人认为原始型算盘没有横梁 ,以算珠颜色区分上下算珠之值 ;姜 (克华 )老认为算盘以“线”为梁 ,并以制成的“鲁班算盘”作证。究竟何说为是 ?笔者认为周葵先生在《齐鲁珠坛》1 999年 6期所载《此“线”非那纟泉》一文对原文错别字加以纠正 ,尤其对“起碗底线”的考查 ,说明算盘并不存在有过以“线”为梁的阶段完全是可信的。1 《鲁班木经》原文虽无标点 ,但仔细推敲点句 ,文中“起碗底线”起着一语双关的作用。因为算盘构造之框梁 ,既有厚度而无棱角 (下底除外 ) ,须经“起碗底线”才能将棱角…  相似文献   

9.
姜克华先生根据《鲁班木经》做了一把“以线为梁”的算盘 ,称为《鲁班算盘》 ,由此他得出“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对于姜克华先生在古稀之年还亲自找人制作一把“以线为梁”的算盘的钻研精神十分钦佩 ,但是不是由此就能证明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 ,这种结论性的论断不敢苟同。为什么算盘的四边 (俗称木框 )都用木制面偏偏要用“线”去作梁 ?按古算书的叙述去制作算具这样的例子很多。几十年前日本著名学者三上义夫曾经按照我国古代著名的算书《数术记遗》作出了该书上所叙述的各种算法、算具提出了说明和想象图。 1 954年…  相似文献   

10.
最早的文学作品中的算盘文化范例当属宋末元初作家刘因(1249—1293)在《静修先生文集》卷十一中的《算盘诗》,诗曰:“不作瓮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这是一首借题发挥以“算盘”为题用以抒发作者“知足不辱,反对好财盘算思想”情怀的准...  相似文献   

11.
算盘是古人长期社会经济实践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科学文化遗产。今春,笔者在上海博物馆春节风俗展览会上,观赏了号称中国第一的大算盘。此物长400厘米,共有139档,原放在上海著名中药店蔡同德堂柜台上。中药房使用算盘频率甚高,几乎每笔生意都要拨弄算盘,店主根据实情,按照柜台长度,定制了这把“柜台算盘”,以便各个店员在任何位置接待顾客都可同时使用算盘。这把特大算盘,既是商业工作的必要工具,又是一种巧妙的广告,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不少老上海至今还记得“蔡同德——大算盘”。  相似文献   

12.
从无孔珠到有孔珠、算盘珠靖玉树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提到:“珠算与用于宗教或幻术的念珠有什么关系吗?……念珠的发展和传播似乎是与珠算平行的,难道念珠不可能促使算盘这种工具兴起吗?”在这里,李约瑟把算盘与念珠(穿孔珠)联...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乔羽的《算盘歌》春增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著名歌词作家乔羽1994年曾在珠算宗师程大位的故乡──安徽省屯溪,为他家乡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以算盘为内容的电视连续剧创作了一首唱算盘而又不尽是唱算盘,谈论世间哲理而又句句不离算盘的《算盘歌》,现介绍给《...  相似文献   

14.
师徒情     
1995年春天,税制改革后刚刚组建的武汉市新洲县地税局开展了“百人岗位练兵”活动,其中有一项是珠算比赛。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能打得一手好算盘是税务人员必备的“十八般武艺”之一.每人都有一把自己心爱的算盘,带着它走进纳税户查联,作纳税辅导。我的师傅常对我说,别小看这小小的算盘.打得一手好算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中国金融》第二期刊登的介绍方城县拐河信用社会计员、河南省珠算协会理事任跃令同志的文章,深有所感。这位二十一岁的姑娘,打起算盘来不仅既快又准,而且能“左右开弓”,“心算加珠算”,人们称她是“活计算机”。我有幸目睹她的表演,果然名不虚传。她的珠算技术是怎样学来的?说来并没有什么特  相似文献   

16.
《鲁班木经》 ,明刻本全名为《新镌京板工师式鲁班经匠家镜》(以下简称《木经》) ,其中有制作算盘的规格。原文如下 :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子一寸一分下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木经》中的文字 ,均无标点。李俨先生在他所著《中国数学大纲》(下册 ,1 958年版 )第 3 1 8页中 ,经他标点后《木经》的“算盘式”全文如下 :“一尺二寸长 ,四寸二分大 ,框六分厚 ,九分大 ,起碗底 ,线上二寸 (子 ) ,一寸一分 ;下 (线 )下五寸 (子 ) ,三寸一分。长短大小 ,看子而做”。以后钱宝琮先生等对李俨先生上述的…  相似文献   

17.
读《华夏一奇──国华珠算博物馆》后的感想周葵算盘在我国流行很广,并流行到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地。可是对算盘历史的确定探讨和收藏,还是近些年的事。我在1978年12月参加了《桂林珠算座谈会》认识了陈宝定同志,才知他是一位算盘收藏家。由于他的寓所在上海...  相似文献   

18.
是那位古人留下的这把木琴噼噼叭叭唱到今是那位古代巧匠传给后代的算具像珠具一样吸引着千万个儿童呵 ,把把算盘牵起人们满怀思情每个注目者无不献出爱怜你从远古传到这个世界为人世间拨唱着苦乐清贫算盘 ,唱出一首首中华创业曲从昨天一穷二白唱到今天繁荣昌盛当孩子们从算盘上弹奏一曲聪明乐曲我也看到你一颗无私永恒的心我思索着这算盘把那发明人追寻噼噼叭叭算盘似答我所问一个没留下姓名的中国人仍在我们中间那颗噼叭造福于人民的心永在跳动一颗伟大为民造福的心声——追踪算盘发明人情思@戈缨!《珠算报》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珠算柳晓城算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粒结晶,不仅为世代可用者珍爱,也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所青睐。笔者广搜搏采集得数枚,以献珠友。《毛泽东的回忆》一书中有记述毛泽东回忆少年时代的自述:“等我学了几个字以后,我父亲叫我记家里的帐,并且叫我学打算盘…...  相似文献   

20.
孔子夫人与算盘算盘是有悠久历史的计算工具,其名称始见于明代吴敬所著的《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中,但算盘最早出现的年代则至今未能确定,至于它的发明人也就更无从稽考了。不过,在中国民间有此一说:发明算盘应归功于孔二奶奶,因为她是最早运用算盘原理计数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