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元悖论下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集中探讨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金融政策组合三元悖论条件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方案的选择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汇率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缺陷;其次考察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金融政策组合的三元悖论,分析了我国面临的事实上是两种组合的择优而非三种方案选择,并指出最适解可能是一个中间解而非角点解。基于此笔者认为,资本账户管制和固定汇率制是相辅相成的,在资本管理没有放松的前提下讨论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并无意义,因此,合理的改革进程安排必须是资本流动逐步放松和人民币汇率逐渐弹性化之间的有机结合;最后给出若干现有汇率制度(制度内而非制度本身)框架下的具体改革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凤京 《当代财经》2007,(6):121-128
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出现扭曲、被削弱、萎缩,以及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等现象,理论界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其主要包括: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扩展、反对与完善M-S的理论、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现代理论研究、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金融自由化排序理论等.这些理论从内因和外因、宏观和微观多角度地对金融自由化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实践来说,理解金融自由化的关键就是:为什么频发的金融危机主要出现在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而从整个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进程中多角度地来理解金融自由化,而不是单纯地用任何单一的方法来研究这一复杂的课题,应当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覃斌 《经济师》2003,(5):31-32
文章尝试归纳和揭示了目前最前沿的两大金融理论范式对资产定价和组合行为、市场的有效性和套利机制以及股利分配政策等现象的不同解释 ,认为两种理论的有机结合应是未来金融理论的发展方向 ,就目前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而言 ,后现代金融理论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账户开放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必然趋势,而从以往各国的开放实践中,理论界得出了如何正确安排资本账户的内部具体次序对开放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结论.本文在追踪了国际上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具体次序的研究的最新进展之后,对文献中有关中国的部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文章指出,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也是在以一个渐进的方式推进.即使是在如何开放的问题上,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模式(激进或渐进),资本账户同经常账户之间的先后次序等的讨论大多也是在理论层面上的论述,甚至就是在资本账户内部的次序方面,如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等的次序,也已经落后于中国自身的开放实践了.在我国具体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理论中所划分的阶段之间的界限已逐渐模糊.中国目前的政策安排重点是在如何确定资本账户子账户之间的先后次序上.  相似文献   

5.
金融开放次序与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环节。金融开放次序作为金融开放的核心问题之一,金融开放次序的不同选择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波动,乃至金融危机的发生产生了重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回答了一个与近40年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相关的基本问题,即金融自由化是否提高了国民储蓄率?哪些具体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一个包含90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至2005年改革进程的宏观面板数据样本的计量分析,我们发现:(1)金融自由化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但提升效果全部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储蓄的影响不显著。(2)与金融抑制理论的预测不同,利率渠道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3)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与国家个体效应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4)所有改革政策中,放松证券市场管制对全样本储蓄率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银行监管模式改革,放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对发达国家而言,只有取消利率控制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其他政策影响不显著。发展中国家样本中证券市场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国有银行私有化对储蓄率的提升效果也显著,但小于证券市场改革;开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这些国家的储蓄率,除此之外的改革措施对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越南从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自由化程度也逐步加深。文章以金融自由化理论为基础,以越南经济革新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分析金融改革与本国国情之间的关系,运用数据与理论结合的方法演绎越南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利率和汇率、通货膨胀、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衡量资产账户开放水平方面使用了F-H条件。从越南的金融改革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得出结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改革进程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不能超越基础去过度改革,也不能使金融改革的步伐过于缓慢,要以适当的速度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有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就成为了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至今,西方的金融发展理论和我国有关学者的金融效率理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文章对这些经典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得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金融开放是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各国的必然选择。中国金融开放二十余年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入世以来,金融开放进入实质性阶段,尤其在当前的“后过渡期”内我们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2005年11月7日央行首次发布《金融稳定报告,》我国“后过渡期”内金融开放将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为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取向。文章将从金融开放的内涵探讨出发,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历史阶段及其开放成果进行回顾,最后对我国入世“后过渡期”内金融开放的走势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70年代初,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国家必须进行以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利率自由化,放开对金融市场的严格控制,依靠市场机制作用提高金融业的效率.这一理论的提出,既符合当时的世界金融自由化潮流,又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改革的要求,因此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赞同和推广,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