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江苏是全国粮食主产省和畜禽养殖大省。近年来,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80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370亿公斤以上;2020年,化肥用量282万吨;2020年,家畜出栏1800多万头,家禽出栏7亿多只,年产生畜禽粪污总量4500多万吨。种养结合是实现粪污变废为宝、减少化肥使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路径,是兼顾保障粮食安全和持续改善环境的有力举措。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重要意义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核心是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科学还田,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意义重大。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探索形成稳定、成熟、高效、通畅的种养循环机制,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能够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转化成为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2.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节水型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以水稻种植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着手,进行生态环境的重建工作,可以在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在推广普及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深入了解具体环境之后再具体推进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本文从欠发达地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实行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欠发达地区进行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具体措施,最后对种养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动态     
正韩长赋: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9月7-8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上海调研时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化肥农药减量化、畜禽污染综合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不断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种养分离的农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为重构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链条,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中国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现状,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确定了14项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从实证角度对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测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对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发现:在评价指标的权重方面,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权重已经高于经济效益权重,说明当下社会更加注重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展;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值明显高于非种养一体化,小、中、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值分别是非种养一体化的1.16、1.20和1.17倍;综合效益值随养殖规模扩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养殖规模为1 300头左右时综合效益值最高。结论 虽然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高于专业化农业生产,但在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中仍然存在种养失衡、种养协作微弱等问题,尚未达到系统最优化,因此从种养平衡、养分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沼气工程利用率和优化种植结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种养一体规模化、集约化将成为今后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缺乏协调互补的"种养分离"模式造成种养系统间物质循环割裂,大量资源浪费、能量高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华北平原河北省某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循环模式种植、养殖、沼气和有机肥发酵、饲料加工和秸秆青贮模块组成、相关接口技术体系以及对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农业种植(饲草、秸秆)-肉牛、奶牛养殖以及养殖废弃物-沼气发酵-沼渣沼液-有机肥-蔬菜种植等多条循环链构成的物质资源循环再生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秸秆加工饲料、沼气发酵和有机肥还田等关键"接口"技术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核心,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该模式的运行实现了产品年总收入4 314万元,节约化肥及用电成本1 796.8万元,减排温室气体65 114.53t CO2-eq·a-1,解决了面源污染、资源损耗等问题,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效益。该园区循环农业模式对华北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可为建立本区域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及相关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节水型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以水稻种植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一种适用于甘肃省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的种养结合绿色农业循环模式。提出"小麦-菇-蚯蚓-猪-肥"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技术流程图、构成要素、关键技术集成方案、质量控制准则、动态平衡维持原则,并对此模式做了效益评价。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纽带,通过合理加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更加有效和可持续,农产品生产更加高效、优质、安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1月5日,在寒风细雨中的桂平市南木镇中桥村田野上,4台挖掘机和10多个工人正在开挖稻田环沟;而在冰冷的沟壑深处,数万尾虾苗正抱团过冬。这里是广西万亩稻田综合种养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广西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桂平维军生态农业公司全额投资的大型农业产业项目。该项目农渔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2018年11月获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海洋大学颁发的绿色生态奖;2018年12月27日以高分获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称号,成为广西获此荣  相似文献   

10.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节水型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该文对安徽省现已形成的循环农业模式归纳为农业种养结合、立体复合型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农村庭院型发展、休闲观光型发展5种模式。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将安徽省划分为5个循环农业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出发展安徽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基于种养结合视角,考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还田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等因素,选取农地氮盈余强度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测算了1997—2016年中国29个省份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对农业环境技术无效率的来源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中国农业生产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水平,以此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现代农业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农村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号召,发起了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动,旨在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试图在现代新的技术不断运用的今天,发扬传统农耕文明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水旱轮作、使用绿肥等特点,有效缓解日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引领现代农业向环境友好,可持续方向发展。自2012年开始,原农业部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  相似文献   

14.
正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江苏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突出生产空间布局,让农业功能区"优"起来;突出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让农业投入品"减"下来;突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生态环境"美"起来;突出种养结合,让生态循环链"建"起来;突出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让农业资源"养"起来;  相似文献   

15.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种养结合,稻鱼共生、稻鱼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是将种稻和养鱼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最佳效果。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增粮、增肥、增鱼、增收和节地、节肥、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同时稻田综合种养有利于稻田除虫、除草、保肥、增肥、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绿色农业"玉米-牛羊-蚯蚓-鸡-肥"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以生产过程的绿色标准化为手段,通过合理加环,形成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使玉米秸秆、牛粪(或羊粪)、鸡粪等农业废弃物,通过秸秆青贮、蚯蚓养殖和有机肥生产等方式,得到高效循环再利用,玉米、牛肉(或羊肉)、鸡蛋(或鸡肉)等产品更加优质安全,实现生产全过程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经示范验证,绿色农业"玉米-牛羊-蚯蚓-鸡-肥"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玉米秸秆养殖利用率达到100%,减少化肥施用量20%以上,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90%以上,农业综合效益提高58%以上,比"玉米-牛-沼-肥"模式的综合效益高22%以上。  相似文献   

17.
农家生态园     
江苏省滨海县坎南乡青年农民闻志,采用立体循环种养综合利用模式,在1.5亩承包地上,建起生态园,实行立体循环种植养殖,获得了高效益,每年亩纯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成了当地闻名的种养大户。具有中专文化程度,又是农民技术员的闻志,喜欢钻研先进的种养技术。他通过阅读报刊,掌握了循环种养、综合利用的技术后,决心开辟一条立体循环种养、高产高效的新路子。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块1.5亩的低洼地,每逢雨涝,常遭淹没,十年九不收,无人肯承包。3年前,他主动承包了这块土地,从事立体循环种养。1996年初,他投资了50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掌握种养结合的学术动态,文章通过梳理种养结合的研究热点和历程,了解种养结合的历史脉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运用CiteSpace V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种养结合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梳理与归纳。结果 自1998年以来,种养结合领域的文献出版数量总体上呈稳定发展趋势,经历“逐渐兴起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3个阶段。种养结合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种养结合的关键主体、种养结合的实现方式、种养结合的产业化以及种养结合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已有文献看,种养结合实现方式发生深远的变化,从最初的“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草料”到“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养分,种植业为养殖业消纳粪污”,更加注重养殖污染的防治。结论 种养结合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出路。未来以“产业链”为媒介将种植业与养殖业联系在一起,通过主体之间合作实现“种养再结合”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新模式,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对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在对稻渔养殖模式内涵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当前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新形势下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江汉平原地区1 02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生态种养模式采纳者是否能拥有更高的农业劳动力质量,以期为如何缓解我国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分析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决策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探究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强度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结果 (1)采纳生态种养模式需要更高的家庭农业劳动力质量水平,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的农户比其未采纳时农业劳动力质量高23.65%。(2)从采纳强度上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强度越高的农户拥有的农业劳动力质量越高。结论 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加大生态种养模式研发与推广的力度,引导农户适度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吸引高质量劳动力回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