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公元前390年,古代中国的土地上诞生了第一个国家,曰夏朝。此后相继发生了以商代夏和以周替商的朝代更迭,其间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到了东周后期,神州大地进入了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战国社会早期的改革家商鞅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陈洁琼 《黑河学刊》2013,(8):49-50,58
分析《左传》、《史记》中有关秦移民的记载,发现商鞅变法后,秦国移民在种类、数量、规模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传统移民方式战争性移民的发展,以及新式移民种类政策性移民出现并日益成为主流;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相牧司连坐",表达了对移民控制的要求,同时移民已经被用作排除变法阻力的一种政治手段。关于商鞅变法中招徕三晋之民的争议,笔者认为是存在的。商鞅变法与秦移民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都熟悉商鞅变法的历史,秦国后来能一统六国,开创帝业,源头可能要追溯到商鞅变法。但商鞅变法开始并不容易,为了能够让那帮抱着祖宗之法的守旧势力相信变法是真的,商鞅想了一个办法,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不信,商鞅又把赏金提到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徙木立信",商鞅的目的是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4.
余澄 《魅力中国》2011,(7):313-313
法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管仲作为先驱首先提出了法家制度的思想理论,战国中期,商鞅,吴起,李悝分别在,秦、楚、魏进行了变法实践,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也成功地为以后统一中国积累下了坚实基础。理论上,商鞅、申不害、慎道,分别代表法家重法、重术、重势三派、思想上,法家以“人性本恶”为根本,实行坚决的法制制度,依靠强权统治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强调军事强大,以霸道的王权统一为目标:主张人性好利,并通过特权法等手段,迫使人民成为其战争统一工具。法家法制思想也为今天我国现代法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2010,(3):24-25
世界历史的演进也是国家的改革史、社会的改革史,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几无分别。古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欧洲有宗教改革,北美有罗斯福新政……还包括持续30多年的中国渐进式改革。  相似文献   

6.
盐铁钱专营是秦汉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就对盐铁实行了国营专卖,所谓“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时在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由于秦国在商鞅变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改革的事业是显赫的,但改革的背影往往是悲凉的。“改革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是人们从历史中得来的智慧,想想也是,从管仲、商鞅到范仲淹、王安石,结局都不怎幺美妙,以商鞅、王安石为例,而鞅辅佐秦孝公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但秦孝公一死,商鞅即被秦惠王追杀,  相似文献   

8.
徐旸 《发展》2014,(3):86-88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励精图强在短暂的约一百年时间内,由地处西陲国力落后的蛮夷小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霸主并一统各诸侯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的史实说明法律对促进区域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追溯商鞅变法建立秦帝国的历史路径,考量关中—天水经济区立法兴邦策略的现实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9.
张庆勇 《魅力中国》2010,(29):268-268
商鞅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他通过总结早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实践,收集各国变法的经验,对我国古代法治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其法治恩想使秦法保持了社会的公平性,使奏国实现了较高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0.
微话题     
《中国报道》2013,(1):9-9
秦始皇统一天下,除了商鞅变法的“制度性优势”以外,能够吸引各国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今天很多企业家、技术人才移民海外,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命题。对此,我们应该反思国内软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影响重大的改革载入史册,它们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无论成功与否,三次重大改革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探讨。三次改革对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启示有:营造自由活泼的思想环境,实现言论自由;广纳群贤,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重视制度建设,确保改革有保障;严肃法纪,向政治癌症宣战;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重视和解决民间疾苦;改革官员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官员政绩。  相似文献   

12.
山西运城,曾经哺育过商鞅、关羽、司马光、柳宗元、王勃、关汉卿等不胜枚举的历代豪杰名流和人墨客;曾经哺育过彭真、程子华、姬鹏飞、傅作义、董其武、李雪峰等数以千计的革命先辈与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13.
翁礼华 《浙江经济》2010,(15):61-61
被明朝人誉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张居正是与秦代商鞅、宋代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初期、中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之一。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张居正到北京参加会试,中二甲进士,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见习官)。  相似文献   

14.
《浙江经济》2013,(15):61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49.00元在经济史,乃至整部国史上,王安石变法都是一个转折点,在变法之前是一个中国,变法以后是另外一个中国。这场变法持续到第57年,北宋就灭亡了。变法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国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是一个敢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变法以后的中国,就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国家,一个更愿意闭关锁国的国  相似文献   

15.
商鞅(?──前338年),战国时期卫国人,原姓公孙,名鞅,后到秦国实行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一跃而为七国之首,因有功于秦,被秦孝公封为商,称商君,又叫商鞅,是前期法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君主着想、为民着想,最终战胜顽固派,赢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在秦国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实质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为中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秦孝公死后,为极端顽固派所击败,被车裂而死。1996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北京观看话剧《商…  相似文献   

16.
蒙木 《中国报道》2008,(2):91-91
不要被历史教科书误导。纵观中国历代王朝,我们永远不该小视皇帝的能力。例如宋朝的皇帝,其智商绝非常人所及。赵匡胤从一文不名到黄抱加身,然后坐稳江山后“杯酒释兵权”。太宗、真宗、仁宗都是聪明人。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使得国库到北宋灭亡还充实得很,当然祸国的罪名有王安石顶着。宋徽宗的高智商有字画为证,自不用怀疑。  相似文献   

17.
郝佳荣 《魅力中国》2011,(15):106-106
大型历史话剧《商鞅》创排于1996年,本剧摒弃了传统的商鞅形象中模式化的样本,而从他在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内心的激荡入手,把视角转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本文就《商鞅》中的人性、群星、舞美三方面谈谈话剧对于人性美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一对于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形态,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三种意见。一派学者持战国土地私有制说。如范文澜认为,从鲁国“初税亩”,“用田赋”到商鞅“开阡陌”都是形成和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土地私人所有制已经确立”。郭沫若说,商鞅废除井田制,承认所有的土地可以私有和买卖,“战国时代,土地国有制已经破坏,土地私有制占了主导地位”。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持类似的观点。持战国土地私有制说的学者大多是根据《汉书·食货志》董仲舒所谓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说法。他们忽略了史籍中仍存在国家授田制的若干重要线索,更未能见到后来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秦在商鞅变法以后仍实行国家授田制的重要资料。今天看来,战国已经建立完  相似文献   

19.
郭陈 《宁波通讯》2013,(19):79-79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编辑推荐语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许慎在《说文》中认为:“诚,信也”,“信,诚也”。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中“徙木立信”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儒家以“道德”为核心和法家以“刑德”为核心的信用思想,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诚信”不但是道德修养之必备和立身处世之本,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要求。战国时期提出“市价不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