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都经济》2009,(10):23-24
“不要太在乎现在的国进民退,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有时候是国退民进多一点,过一段又会表现为国进民退多一点”。不久前,万科董事长王石首次对房地产业“国进民退”发表其看法。今年5月以来,随着各路央企“地王”频频光顾,北京地产界“国进民退”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十余年来对北京投资贡献占据半壁江山的房地产业,民营企业一统江山的辉煌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相似文献   

2.
当前蔓延全国的国进民退现象进一步恶化了国内的就业、分配、产业结构失衡与机会不均等问题,使民主与法制倒退,最终有可能导致现代化的夭折。只有深刻认识到当前国进民退的逆市场化本质以及国进民退产生的社会根源,充分认识利益集团对改革方向的误导以及对现代化造成的严重危害,我们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逆转当前的国进民退,打破利益集团对资源的垄断,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推进市场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晟 《民营视界》2009,(6):18-19
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上,各方专家就“国进民退”阐释了各自的观点。专家们普遍认为,“国进民退”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表现出了担忧。  相似文献   

4.
李斌 《新财经》2010,(2):70-70
2009年,最惹人争议的话题除了房地产,还有国进民退。有专家说,国进民退是各经济体在金融危机时期的普遍现象。但是,中国的国进民退一旦成为大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是否要毁于一旦?追求规模、追求集中度的做法是否能真正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请专家来解答。  相似文献   

5.
“国进民退”的学术论争及其下一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少数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2009年这一现象变得更为明显。国进民退并非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受国有企业过多的留存利润、歧视性的产业政策、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国企的支持等体制性因素扭曲所致。因此,国进民退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还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优化、金融风险和增长方式的转型等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国进民退,应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定位,划定其必要的经营范围。  相似文献   

6.
危险的“国进民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点2009年经济大势,“国进民退”绝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航空、钢铁、房地产到煤炭等领域,新一轮“国进民退”大有潮涌之势。特别是在土地市场较为冷清的一季度,国资背景的企业几乎包办了所有高价土地,而山西私人煤矿集体“被国有化”更是将“国进民退”推向了高潮。人们不禁要问:如何解开缠绕在“国进民退”头顶的疑团,为那些“受伤”的民营企业开副药方?  相似文献   

7.
经济历史长河中不乏一幕幕插曲。而国进民退大辩论这段插曲,却让许多人感到郁闷。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接受媒体访谈时称: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因国进民退是否存在引起的话题:经济产生的问题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有关吗?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赚钱目前,一场讨论正在进行,围绕的话题是存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的负责人前两天公布了数字,特别说明不存在国进民退的趋势,这在我看来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表明  相似文献   

9.
国进民退是有歧义的概念,有时指宏观经济结构总体变化趋势,即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有时指个别企业或行业的案例,即国有企业进入了不应进入或不必进入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地方政府招商与国有企业非理性投资背景下,非国有经济发展呈被动状态,再次引发了政府、企业以及理论界对国进民退问题的激烈讨论。经济转型中计划经济调控手段存在引发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产生对产业、市场以及信贷资金的挤出。国进民退蔓延容易造成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度性歧视和根除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市场行为,是解决国进民退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近期媒体不断报道“国进民退”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热议。“国进民退”是有歧义的概念,有时指宏观经济结构总体变化趋势,即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有时指个别企业或行业的案例,即国有企业进入了“不应进入”或“不必进入”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讨论或争论问题,首先耍确定一些前提。比如,谈“国进民退”,就要确定何谓进,何谓退;为何进,为何退。现在一些人为获得争论的道德高地,上来就说“国进民退”是“反对改革”,将导致“政治不民主”,以为用这种莫须有的大帽子就可以吓人、压人,这种态度实在是没有“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范新磊 《魅力中国》2010,(26):55-55
此番国进民退热潮以产业振兴政策主导的并购重组为主要特征,是国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获得空前支持的结果,由此颇受非议。本文侧重从基本理论出发,逐步分析和诠释时下“国进民退”的本质,驳斥鼓吹“逆市场化体制倒退”的错误认识;通过对成因与性质的系统辨析,阐明“国和民”未来的进退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刘业进 《西部论丛》2009,(12):30-31
“国进民退”浪潮来势汹涌 2003年以来,在钢铁、煤炭、房地产等领域出现了一股国企业收购、并购鼋组的势头,到正在过去的2009年达到高潮。最近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指出,自2003年开始,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造就了持续至今的“国退民进”。王小鲁表示,  相似文献   

15.
经济历史长河中不乏一幕幕插曲。而“国进民退”大辩论这段插曲,却让许多人感到郁闷。  相似文献   

16.
传媒     
《浙江经济》2009,(9):7-7
“国进民退”之忧;携程十年之痒;2009中外反倾销悬念;食品安全谁的责任 ;中美可互换经济刺激方案  相似文献   

17.
你说我说     
《民营视界》2009,(6):20-21
中央没有国进民退的政策。反而中国的民营经济经过30年曲折的、不断的发展.现在已经非常有活力、有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种昂 《民营视界》2009,(6):14-16
虽然日钢名义上进行了“国进民退”的重组。但实际上仍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延续民营企业的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何袆男 《浙江经济》2009,(15):27-27
一场规模宏大却越来越高调推进的“国进民退”行动,正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激烈演绎着。不少学者和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担忧中国经济过去改革取得的市场“硕果”会因此而被腐蚀。而这场“国进民退”行动,也在中粮集团以61亿港币收购蒙牛20%的股权的事件中经历了一波高潮。虽然就该收购本身来说,是一起正常的商业并购活动,但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  相似文献   

20.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接受中外媒体集体采访时,就转变发展方式、公租房、西三角经济区、国进民退等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