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移支付制度是现行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协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手段,为各级财政广泛运用,已经成为体现财政政策倾向的重要杠杆。张家口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11个县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各级财政比较困难,是国家和省转移支付重点支持的地区。因此,分析研究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以便更好地用好各类转移支付资金,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省以下财政体制权责不对称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省以下财政体制权责不对称已经成为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十多年来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辖区间外部性问题的广泛存在,是引发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权责不对称的一个重要根源。尽可能地纠正我国辖区问外部性,建立一个有效的辖区间外部性内在化机制,是治理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权责不对称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演变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到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之前,河北省一直实行的是分级包干或叫"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1994年起在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河北省省以下财政体制也从此步入了分税制,初步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分配关系的基本框架。2002年结合中央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河北省政府决定在保持上解中央比例不变、省、市政府职责权限与支出责任不变的前提下,重新确定省与设区市分享税种,实行省市按税种比例分享的新体制。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上,规定2002年各市上划中央增  相似文献   

4.
财政体制是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制度安排。健全财政体制,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制保障,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现行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演变的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其成效是巨大的,然而它仍然是一个过渡中的体系,有很多问题有待完善。本文拟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就现存财政体制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进一步论证中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关键在于政府问的财政体系,最后是对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对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效应的评价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财政体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它在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规范财政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程度、强化各地区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核心要解决各层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担国家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总成本问题。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础,是财政体制的基础环节。只有在事权划分明确、支出责任清晰条件下,才能科学地配置财源、合理地划分收入。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为破除体制性滞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河北省积极开展了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进行了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试点。  相似文献   

8.
实行“分税制”后,县、乡财政体制如何衔接卢方进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分税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体制。分税制是政府职能划分和直接影响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并决定其各自的财政权力和财政利益,具体反映为整个财政收支额在它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和...  相似文献   

9.
财政体制是确定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同时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另11是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乡镇财政以来,我省县乡财政体制逐步建立和发展,在加强县乡财政建设、规范县乡财政管理、繁荣发展县乡经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或财政平衡制度,它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94年至今,分税制财政体制已经运行了十多年,我省转移支付制度也有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仍不够规范。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县乡财政体制,理顺县乡分配关系,是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河北省徐水县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过程中,积极探索以财政体制改革激励乡镇发展、调整县域经济布局的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作为一县之长,着重从宏观效应方面谈些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责任,是完善现行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的基本前提,也是构建公共财政的基础性工作。财政部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2)26号]中提出要研究完善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2003年,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财政部还将其列为国家财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财政体制是政府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支配权和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制度,决定了各级财政收入的多少、用于各项事业发展资金的多少,因而是各级政府间财政管理权限划分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1994年以来,我省省以下财政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经过反复酝酿,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我省再次调整规范省市县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4.
现代市场经济中,有两大关系需要处理:一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二是上下级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财政关系,它包括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财政支出责任划分、转移支付、财政预算管理等方面内容。我们用分税制一词来概括政府间财政关系,说明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财政收入划分,特别是税收划分。这也难怪,正如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重要的是利益分配关系一样,政府间关系最重要的也是  相似文献   

15.
《新疆金融》2013,(5):22-36
1994年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规范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中央、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财税收入的稳定增长。但该体制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当前普遍存在的地方财政困难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本文在比较借鉴主要国家分级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的总体设想——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建立"扁平化"的财政层级框架,合理划分中央、省、市县三级事权和支出责任,改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权与事权相呼应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6.
张玲  许航敏 《中国金融》2023,(22):46-47
<正>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组成部分,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组成部分,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可更好地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统筹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也意味着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且财政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在直面问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稳中求进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经验、现实选择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财政分权体制是经济转型的出发点和重要保障。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从行政性分权到经济性分权再到机制性分权的历程,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博弈关系及其激励约束机制。本文认为,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演进具有内生性,伴随着经济转型而展开。现阶段虽仍未达到最优分权程度,但趋势是向行政集权下的机制性分权转型。今后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思路应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改革政府间事权划分方式,明确辖区政府财政责任机制,实行多样化的省以下财政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实施财政改革的重大举措,此番改革有助于省级以下政府理顺财政分配关系,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文章简单介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了改革中取得的成效与弊病,提出来进一步完善省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情况和主要特点省以下财政体制课题组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我国财税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成功与否,不仅在于中央与省财政分配关系的调整和规范,还取决于省以下地方财政能否顺利推进和逐步完善改革。为此,我们对山东省省...  相似文献   

20.
1994年我国实行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政体制,分税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出现的问题是县乡两基层财政困难,主要原因是分税制没有贯彻到底,基层们实行着分成制和包干制,这种状况主要是我国财政层级过多造成的。减少层级的扁平化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乡财县管、省直管县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有意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