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本质来看,这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和体制改革不配套的现实;另一方面,又必须破除存在即是合理的观念,通过改革创造条件,加速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基于转轨时期投资体制的特点和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地方政府的投资职能再定位应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有利于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明确地方政府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中的分工和职责,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相互制约、互惠互利的投资运…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地方政府出让被征农地行为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在统计分析不同土地出让方式出让被征农地在省际间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对被征农地不同出让方式的价格特征(低价协议出让工业用地、高价招拍挂出让商住用地)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地方财事权不平衡程度越大,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越大,高价招拍挂出让被征农地数量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低价协议出让被征农地"招商引资"的激励越强;省份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人口越多,地方政府选择高价招拍挂方式出让被征农地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激励越大。因此,改变以GDP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扩大地方财权、减少地方事权将有利于我国土地出让市场化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与地方明晰了各自的财权与事权,地方财政收入得到比较大的增长,年均递增18.5%,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为6406亿元,是1993年的1.89倍。与此同时,许多地方的县乡财政困难与日俱增,据调查,全国60%的县乡财政是赤字,尤以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乡级财政最为严重.一些地方县乡过度负债的状况仍在加剧。刚性支出无法化解,借新债偿旧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规模建设性融资需求,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速度较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显现。本文在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完善财政体制、均衡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等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政府事权是指法律授予的、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是政府职能的具体化。事权规定了各级政府承担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性质和范围,是进行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财权配置和财力分配的基本依据。政府支出责任是指与事权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资金不足的原因包括:由于分税制财政体制实际运行的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农村社会救助在地方政府事权中的弱势地位导致社会救助资金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社会资金来源有限等三个方面。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是解决包括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缺乏等一系列公共性社会事务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屯垦"完成的是一种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戍边"肩负着国家政治与军事职能,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兵团承担着地方政府与国家"双重事权"。而先"屯垦"再"戍边",决定了兵团具有企业的属性,就不可能具有"财权"。我国各地财政在经历了"放权让利—分税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框架"三阶段之后,都获取了相应的"财权"。此时,兵团的"事权"的顺序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得兵团的性质转化为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在经历10余年改革之后,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但其"事权"与"财权"问题仍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究其根源在于兵团不具有实质性的"财权",同时还有国家事权与地方事权界限不明晰等问题的存在。其解决的对策在于:大力推进具有政府职能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明晰"事权";构建稳定增长的收入机制,以期促使兵团"事权"与"财权"相匹配。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分析转型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实质内涵与演变历程;从弥补地方财政支出、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论证了土地财政模式的正面效应;从侵害农民利益、诱发土地寻租与腐败违法、形成地方政府届际不公平、导致经济实体空洞和金融风险方面,论证了土地财政模式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建立完善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征地补偿制度、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和界定政府对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及征收形式方面,提出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实行以来,事权在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划分一直是整个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分税制改革,分析了事权划分所涉及的难点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从地方政府行为视角,探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中地方差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供政策启示。研究方法:案例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受重点任务驱动,首批试点地方分配更多注意力在“农地入市”,改革进展明显优于非首批试点;首批试点地方中,中西部城市的入市改革表现总体上并不逊色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前者依赖政府主导的“以地谋发展”模式的效果明显不如后者。地方财政增收对政府保持供地垄断地位的依赖程度较低的地方开展和推进入市改革的动力相对较强,而高层级政府的关注会强化这一动力。研究结论:地方政府的代理人属性和财政增收的自利属性共同影响其政策创新与执行。入市改革进展是地方政府代理人属性和财政增收激励综合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的回应差异源于该项改革对地方财政收益格局的影响差异以及高层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差异。建议优化中央与地方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利用政治权威的显著影响促使地方突破对传统的“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抓紧研究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税费的收取方案,保障政府在土地增值过程中合理的收益分享权。  相似文献   

11.
边维慧 《农业经济》2007,(11):50-53
公共物品供给的两个核心问题是筹资与配置。筹资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源头问题。农村公共物品筹资主要是财政渠道筹资为主,市场渠道、其他渠道为辅的形式。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筹资中存在着地方财政承担过多筹资与支出,预算外筹资规模和速度增长过快加重了农民负担,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和事权划分不清,地方政府职能失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深化分税制改革,规范乡镇财政职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地产权主体模糊,权能不清,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用途时,农民享有所有权,而涉及到非农用途时,国家享有所有权,地方政府代替国家行使这种权利。农地产权的这种二元模糊属性为地方政府越权征地、过分掠夺提供了制度激励。而要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不仅涉及到农地产权自身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为健全完善我国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提高水利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水利事业更好发展,在对湖南省内外多处水库、水闸、堤防、灌渠等水利设施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剖析我国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利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官僚主义理论阐述其产生原因。研究发现,社会、个人在水利治理中过度依赖政府,上下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跨界纠纷难以解决,政府部门间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交叉重叠、九龙治水,专项资金规模庞大、财政碎片化现象严重。而社会和个人自主性不强、自我组织能力较弱、参与水利治理机制不完善,各级政府行政性分权特征明显、职责同构、博弈地位不对等,部门间职责边界模糊、部门利益固化是其主要成因。基于此,提出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各方利益均衡治理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的背景下,探索自然保护地事权清单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判定方法,为协调自然保护地管理过程中的发展与保护、中央和地方两类重要关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公平兼顾原则和政府纵向间约束机制三类理论出发,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方法,明确了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和权责。研究结果:(1)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面临治理对象复杂、治理范围难界定、利益主体多元的三重特殊性。(2)兼顾效率、公平和稳定原则,按照“职责判断—效率评估—公平界定—风险衡量”4阶段的事权判定流程,可实现了事权的清晰划分。(3)形成涵盖中央事权58项,共同事权75项,地方事权39项的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的事权清单。研究结论: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地的本质特征、功能价值与治理难点,明确各类公共物品供给职责,规避民众统治风险和地方代理风险,实现效率最优决策和治理公平,是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刘静  杨良初 《中国改革》2006,(11):65-66
今年以来,放开地方政府发债的声音逐渐增多。各地的城市化进程都在加速,而地方政府一直缺乏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这是今年以来地方发债呼声甚高的一个重要背景。7月,财政部预算司官员称,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将是今后财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士也透露《,预算法》修正案有望适当放开地方政府发债。9月15日,在向刚刚结束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财长会议提交的报告中,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中央政府正考虑在有限制的条件下,授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否可行?其中有什么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三位专家的文章也许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与债务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0年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危机的影响中逐步复苏,关于地方政府融资风险问题开始引起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进而引伸到对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和债务规模管理的探讨。近期,国务院下发文件开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又下发文件对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出具体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科学构建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并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促进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创新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的地方政府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特殊的市场经济主体,地方政府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起着特殊的作用。本文遵循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基本假定出发,认为其行为取向是面对外部激励约束条件的函数,因此下一步地方政府行为的改革和规范,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设计,将其适应性调整策略有效纳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8.
十余年来,地方非税规模便在非规范的条件下急速膨胀,目前已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对我国地方非税收入规模和征管两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地方非税存在法制欠缺、规模过大、征管透明度低等问题,因此应尽快形成非税收入法律配套体系,加强非税征管电子化进程改革地方税体制,推广地方PPP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实行的是以中央政府的"一行三会"垂直分业监管为主、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为辅的体系。地方政府已逐渐成为地方金融发展的规划者、地方金融生态建设的组织者、地方金融资产的管理者、部分金融领域的监管人。但地方金融管理体系也存在着管理权责不对等、管理体制不顺畅、重复监管与监管缺失并存、基层政府金融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风险提示     
<正>地方融资平台改革开启银行风险或再升级数量可观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被称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化里程碑文件"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近日出台,这是国务院首次发文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其中明确提出,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性债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