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璐 《改革与开放》2014,(16):28-29
"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大经典表述,它们相辅相成,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找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地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并认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和优于资本主义的这一现实,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振威 《魅力中国》2014,(2):324-3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九十多年的艰辛奋斗、探索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锤炼得愈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三个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选择,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坚定“三个自信”是执政党实现伟大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现实保证。  相似文献   

3.
李敬煊、刘从德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点问题研究》,于2010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在多年研究的积极成果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诸多方面进行论述,自成体系。该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启迪人们认清现实,把握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走出来的,有其深厚的必然性与现实性。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闭塞不通,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当代没有前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5.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产生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准确读懂新时代的新矛盾,立足于中国国情,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演变基础上辨析中国新旧矛盾转变的现实依据及内涵意蕴,尤其是新矛盾的具体表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8.
张艳丽 《魅力中国》2009,(14):18-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来讲,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全面成熟的历史标志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喜平认为,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全面成熟定型的历史标志,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特征。当前,中国制度优势不断呈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实验的失败",而且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长期向好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现实视阈中的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思想是我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最初形态。从历史与现实的视阈中对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进行研究,具体地、历史地分析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局限性,准确把握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时代价值,对于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我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构成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霖 《发展》2009,(5):84-85
政治发展的动力是连接政治发展的目标与现实的中介点,一国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必须充分考虑政治发展动力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在尊重自身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并借鉴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是多元化的,包括人民群众、经济发展与自身推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日渐成熟的公民社会、执政党的领导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意识形态的创新以及全球化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一论断,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我国的现实基础之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研究中国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具有特定的理论起点、历史起点和现实起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制度安排;在发展战略上根据中国的实际形成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化、大众化。应当在历史与现实的纵向联系和比较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在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在真理与价值的内在统一中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以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自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受实践的检验,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创立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是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何军民 《发展》2018,(4):45-46
新时代,这是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做出的新判断。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本要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要从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等时空概念、发展内涵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8.
法治社会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有之意.然而,现实困难重重,社会矛盾异常突出.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制度文化不够发达,历史的主体法律意识淡薄,法治体系与社会历史的错位.加强制度文化的培育,改造国民性等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过程中,需要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不能把社会的追求目标当成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来混用;需要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有区别.不能把未来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当成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从实践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分析了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署,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问题,主要围绕这一布局的现实依据、形成过程、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和阐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