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部地区“三位一体”人才集聚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西部地区人才集聚刻不容缓。在借鉴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政府促进型、市场主导型和产业集聚推动型这三种人才集聚模式的基础上,西部地区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建立权变的"三位一体"人才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的良性集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通过工资等信号引发人才集聚和人才结构调整.文章指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产业集聚引致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加速产业集聚升级.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才作为产业集群必备的竞争要素,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的基本条件。只有集聚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产业集群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原因,应从人才、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制定强化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效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商》2016,(1)
高层次人才是最具有价值的人力资源,也是最富有活力和最富增值效益的资本。本文在界定高层次人才集聚概念的基础上,构建高层次人才集聚因子EIRP模型,研究环境因子、保健-激励因子、资源因子、政策因子对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机理。立足整合区域的资源优势,贯彻落实人才政策,营造人才集聚环境,构建组织的保健与激励机制,从而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人才群体的规模和质量决定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人才基于互补性机制、利益和声誉激励机制、企业/产业发展机制、循环累积的自增强机制实现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文章提出,促进创新人才区域集聚,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推进跨区域产学研合作,育聚人才:提高创新人才利益分享和自我实现预期的激励强度;发展和集聚本地企业或产业,拓展对人才的需求空间;培植社会资本,促进知识流动和人才"地方嵌入".  相似文献   

6.
华香 《商业观察》2023,(7):69-7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全世界公认。人才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流动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才在空间内的集聚不仅有助于其自身价值最大化,还能够促进周边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文章以人才集聚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背景,从自然地理、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才政策层面对人才聚集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厘清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规律,并结合时代背景提出改善人才集聚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希望各地政府能够把握人才集聚的各项动力,构建良好的区域人才集聚机制,形成人才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人才流动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层次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进人才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层次人才有四种集聚模式,即:收益优势依傍型、产业集聚推动型、“领头羊”效应吸引型和政府牵引型。分析人才集聚所产生的效应,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有利于价值的最大化,促进集聚发展,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才集聚。  相似文献   

8.
实现人才集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创新人才政策是一个区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而河南省实现新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实现"中原更出彩"的宏伟目标,人才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分析河南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主客观原因和优劣势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系列问题改进的相应策略和措施,对于中原崛起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的竞争,构建人才集聚机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对人才集聚机制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简要阐述,继而以硅谷为分析案例,对硅谷的人才集聚经验进行剖析描述,并结合我国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各地区构建人才集聚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长三角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三角16所城市的人才集聚效应进行分析,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模型,对2007年的长三角城市人才集聚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反应人才集聚效应的3大因素,并且根据因子贡献率得出16所城市在人才集聚效应的排名,同时实证表明了长三角区域的人才集聚模式还处于政府扶持型模式阶段,需要政府在人才集聚加大力度,全力支持当地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11.
人才的集聚是人才在某一区域内大规模的集中和空间上流动的体现,会对集聚地经济和技术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优化人才集聚环境,提升人才集聚效应是区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基于当前区域人才集聚的现状,并发现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提高区域人才集聚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文献的梳理和产业集聚理论的回顾,从集聚形成原因视角深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理,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提出杭州市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相应的对策,即杭州市应优化外部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彰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加强产业联动,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综合竞争力;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打造智力软实力平台。  相似文献   

13.
高端产业需要高端人才。本文以河北为例,在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现状进行调查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就紧缺人才需求预测情况进行了面板数据和模型化数据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人口红利趋于饱和,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推动力在新轮产业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淮安作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三五"期间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够高的窘境。对淮安人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淮安地区在招揽高层次人才除了给予人才优厚待遇外还可以通过更好的生活环境、更优越的发展机会来吸引人才,还从通过产业集群集聚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集聚高层次人才及改革淮安市高等教育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了淮安市高层次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慧文 《商业时代》2007,(1):106-10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集中反映了上海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在其建设中只有留住并且不断吸引人才,才能具备人才集聚优势,并在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持续快速发展。大力实施金融人才集聚战略,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金融人才结构,注重集聚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滨海新区金融发展的重要务件之一是拥有充足的高水平创新型金融人才,而要实现金融人才的集聚依赖于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建全,因此构建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平台已是滨海新区必然的选择。本文在金融人才培养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构想了金融人才平台构建所涉及的几个重要节点,包括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浅论人才集聚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杏珍 《商业研究》2002,(15):65-67
人才集聚因其具有实现人才价值、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先行发展的作用而备受人们关注。实现人才的有效集聚,应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即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机制,包括物质利益机制、精神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和法治体系等。只有把人才流动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保障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  相似文献   

18.
刘经东 《消费导刊》2009,(2):129-129
保险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保险人才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加大保险人才的吸引、培养、留存,才能全面提升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实力,才能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运动变化的结果,金融集聚是伴随着产业集聚出现的。金融集聚不仅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还会促进集聚区产业结构升级及人才集聚。金融集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可以通过高校培养潜在金融人才,校企合作后续培养现有金融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三管齐下的方式适应金融集聚下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20.
浅论人才集聚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才集聚因其具有实现人才价值,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先行发展的作用而备受人们关注。实现人才的有效集聚,应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即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机制,包括物质利益机制,精神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和法治体系等,只有把人才流动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保障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