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佳 《理论观察》2008,(2):58-59
无讼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诸多历史因素共同促成了无讼观念的形成,无讼主导着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取向。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无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无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就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
"无讼"法律思想的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法律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追根溯源,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有实现天下无讼、和谐盛世的社会理想,"无讼"的法律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以贯之的司法理念.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无讼"思想的深刻历史渊源,挖掘我国民族法律文化中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3.
鞠佳奇 《理论观察》2023,(11):115-11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法治社会,并提出法治社会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思想及理念,对于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及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本文从分析日本法治建设的失败经验入手,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法律制度与本国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探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找出立足本国社会以及建设多元包容秩序体系的法治社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诉讼价值取向引导着各项诉讼机制的建构,规范着各种诉讼活动的进行,并支配着人们的诉讼心理和诉讼观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以限制诉讼、平息争讼而致无讼的制度设计。无讼所包含的和谐思想是中国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在矛盾纠纷多发的当代社会转型期具有对利益进行调和与平衡、对社会动荡和混乱进行校正与修复的功能。应挖掘无讼观念的合理性,寻找传统观念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的“和谐”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的有机结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法治建设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法制的完备统一是前提,依法执法是关键,全民守法是最高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6.
胡静 《魅力中国》2009,(1):88-89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法律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从而成为区别于其他法律传统并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法律系统,即“中华法系”。因此,概括地总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式特征和价值取向,考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急剧变革的近现代中国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命运,进而揭示传统中国法文化的转型与发展趋势,应当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基本任务。20世纪是中国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的世纪。自晚清“新政”改革传统法制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以来,近百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本文从文化入手,通过对文化、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递进式的分析,进而揭示了中国传统法文化对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儒家德治思想中蕴含的自由、正义、秩序的法治精神,也是现代法治的核心理念。但是,儒家德治思想中“和为贵、忍为尚的传统习俗;无讼不争、安分守己的惧法心理;治人高于治法的清官意识;情理高于法理的心理态势”等,极大地影响着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市场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的精髓在于它是一个法制社会。法治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法律的多繁,而在于它拥有的法律是完备的和规范的。法治社会把权利作为法的根本内容,把维护和保障权利人的权利作为法的社会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权利人对自身权利的享有和实现。法治社会也不意味着权力的削弱,而是权力的行使从直接性转化为间接性,或者说,社会组织结构由权力支配法律转化为法律支配权力。法治社会的构成要素是自由和权利。"自由"是权力不能直接涉足的领域,它是属于法律的规范范围。"权利"则是自由的具体化,是法律规范下权力行使与所  相似文献   

9.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价值系统,强调法律至上;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中国古代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缺少法治;现代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必须明确人民在法治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构建法治中国首要问题是构建理性的法治制度和治理机制。法律与理性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法律是理性的选择,法律的适用需要理性的制约。现代法治社会所体现的理性必须具备技术理性、价值理性、组织理性和法律人的理性,而构建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需要从理性制度、理性国民和理性政府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1.
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这种法治思想为实现君主集权的治理方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法家的法律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进行重新的梳理与解读对现代法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法家法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所蕴涵的法律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法治建设仍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中国古代法制及思维的概述和特点入手,探讨传统法制思维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也谈"厌讼"法律传统产生的本质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社会的和谐观、无讼理想和人们的法律意识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都不是"厌讼"传统形成的本质根源.要对这一根源作出合理解释,就只有深入到这种现象产生的经济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等层面.  相似文献   

14.
法治秩序与环境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的一体推进改革与互动,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体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加快培植国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田坤  陈立恒 《魅力中国》2010,(32):322-32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导,而儒家法律文化又以孔子思想为主导。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孔子的法律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今天的法制建设。本文仅从孔子的礼治论、德治论、人治论三个方面对孔子法理学思想作试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法治为保障,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村民自治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冲突等现实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提升农民法律素质,完善和有效落实关于农村的法律制度,加强农村基础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实质是"人治"文化。本文在界定了法治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由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过程中其法治文化的精髓及其构建路径,对于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社会转型期中国法治文化的构建路径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加强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以及保障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法治原则"是现代德国基本法规定的立国四大基本原则之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完全法律化的经济体制,完善的法制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稳定政治环境。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部署的依法治国方略对于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进程,建设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最充分的制度保障。学习、参考、借鉴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合理内核对于构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何欣 《黑河学刊》2001,2(1):14-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与入宪,标志着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它是邓小平法制思想指引下从人治型法律秩序向法治型法律秩序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法治国家的建设,必须构建完备而完善的现代法律体系,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还要致力于人民法律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法治视野中的循环经济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燕云 《特区经济》2006,(5):293-294
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循环经济,法治是关键。本文将循环经济纳入法治的研究视角,主要从法律制度体系、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