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大学生应当打破思想牢笼,积极追求自由;自由是通过人类劳动实现的,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上的,每个大学生都应当在必然性基础上追求自由;自由的实现是追求与能力的统一,大学生应当积极提升追求自由的能力;人类世界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大学生应当积极构建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的,这一目的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从理论的逻辑内涵、历史内涵、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实现的途径等维度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回顾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入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有利于澄清由于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某些挫折和暂时困难而带来的困惑,有助于坚定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表达了进步人类世代奋斗追求美好社会的心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取向,反映了数千年以来劳动人民追求公平社会的美好愿望。怎样实现人的解放,使人类摆脱各种奴役,建立一个公平、美好的社会,从而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人类长期探索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人类的奋斗还仅仅限于  相似文献   

4.
追求能力和公正合题是历史发展的启示,社会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历史。从社会发展主体的角度,即人的角度来说,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人类社会历史的展开就是人的能力发挥的过程;人的主体能力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深层推动力;人的能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史从价值角度说,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社会公正的过程。人类对社会公正追求也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的一个过程。人的能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而且在这个客观历史过程中,二者是彼此相处促进、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5.
施九青 《改革与战略》2010,26(5):8-15,46
马克思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重要论断,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同,但对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实际上并未取得共识。针对一些人的不同看法,文章从世界观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着重论证了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性、价值追求、我国的现实进程和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6.
问博 《魅力中国》2014,(8):269-269
在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利益”这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利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正像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总的说来,利益的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深层动因。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利益矛盾。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利益矛盾及其不断解决.才构成了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利益及其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而自由作为社会层面的一条,是社会主义价值的理想追求。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应该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前提上,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并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自由的理解,避免走入自由的误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追求,但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去理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问题,而必须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实践。邓小平对生产力观的变革,在实践领域丰富和推进了社会主义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追求自由一直以来是人类的崇高理想和价值动因。对于自由的不同回答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的实现途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澄清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以此在现实中寻求自由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艳 《魅力中国》2014,(24):42-42
社会林业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中,人们赋予它不同的概念,当然,由于人们对其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人们对其范围的划分也不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林业有了可喜的发展,它在促进乡村、城镇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当前我国社会林业的发展展开论述,旨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侯凯中 《魅力中国》2010,(3):343-344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人类历史就是人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历史。而在实践活动的层面上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哲学思想上的探索和创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内涵的阐述,力图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质点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2.
张童瑶 《魅力中国》2010,(7):199-199
人性是支撑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透过人性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人性绝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体现着人类通过实践,在与客观世界发生必然关系时的不断发展行程,即从物质方面体现着人类不断由必然走向自由的人性的历史变迁,也反方向地体现着文学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从精神方面印证着人类所走过的实践历程,体现着自然不断人化以及人类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朱晓辉 《魅力中国》2014,(18):226-226
民主政治即使存在多数人的暴政,平庸化等诸多风险,但它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它的基础是人生而平等、自由与尊严,而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权力之间合理而有效的相互制衡也会使人类社会避免跌入专制之境地。  相似文献   

14.
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冲突和磨擦可以说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社会发展可以被看成是在不断解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中运动发展的。从理论上观之,社会公平必须以一定的效率为基础和前提,因为效率特别是经济发展效率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反过来,效率特别是经济发展效率又必须以社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作品。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作品中的自然环境与故事情节及人物命运进行分析,得出自然与文明相互融合,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现代的人们要想坚守自己崇高精神追求,只有将其根植于人类的历史文明中,我们才会拥有自己心中自由快乐的荒原。  相似文献   

16.
一、制度变迁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及其难点新制度学派认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制度不断变迁的历史,这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社会制度变革更替的历史,观点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制度被定义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内容;制度的更替被解释为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其所表现的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通过阶级斗争的革命形式实现的。新制度学派对制度的定义是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所有制性质)或本质联系,其定义较为广泛、具体,…  相似文献   

17.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与时俱进地研究和部署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邓周 《魅力中国》2014,(15):95-95
历史中有很多西方文学作品非常清晰的体现了异化的主题。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文明也得到了飞跃的进步。然而。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类之间的关系却渐渐被异化所腐蚀。很多目光敏锐的西方作家观察到了这样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他们都有对异化现象的描写。即使是生活在早期的正在经历着快速迅猛社会变化的非工业化社会中的作家,他们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成功的预言了以后将会出现在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对人类的影响是空前的,一方面,伴随着现代性的蓬勃展开,过去未知的领域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宗教迷信和世俗王权被从无上的祭坛上被驱逐回人间,人们获得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和自由。但现代性也带来许多始料不及的后果,伴随着物质上巨大丰裕的却是精神上的空虚,伴随着自由度的增强却面临着安全感的缺失,伴随着人身束缚解放而来的却是生活意义的丧失。所有这些历史遗产,都是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20.
博大精深、理蕴醇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出其"自强不息"、"其命维新"的鲜活生命力.礼乐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儒家推崇周代礼乐,并将其发展为完整的礼乐之学.礼乐的作用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提供生活秩序,为人类未来提供福私.礼乐的本质是仁.正因为有仁的理性自觉,礼乐才易被社会全体成员所接受.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孔子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礼乐治国主张,他所孜孜以求的礼乐之治的社会实际上也是和谐社会.这一重合看似不可思议,却又是必然的历史,那我们应该如何直面、理解已绵延数千年,但时至今日仍余韵不歇,还无时无地不在潜制着我们思维信念与行为范式的这种古老的礼乐文化传统?因此,我们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古代"礼乐"文化中发掘,实现传统与和谐社会的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