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扩招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背负巨额债务,一些高校形成债务危机。高校债务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对高等教育、金融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政府、高校和银行为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积极努力。本文从高校背负债务原因和危害入手,分析危机形成原因,进而提出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胡玉红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148-149
高校债务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举债办学是经济转型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高校债务在很大程度上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财力支撑,暂时解决了高等教育财政拮据的教育投资局面。但高校的过度举债,不利于高校健康、有序和稳定发展,也不利于国家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先提出高校举债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高校举债的相关风险,最后提出了加强高校债务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前,公办高校存在巨额债务已不在是个别现象,而且巨额债务的存在已经对高校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制约。本文以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性作为切入点,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提出快速发展的要求、管理体制的制约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低投入三个原因是形成公办高校巨额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随着由精英化步入到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债务风险.本文就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出发,提出高校的管理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必须加强高校债务风险意识、设立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增加政府投入、加强会计核算、采取土地置换,按高校收入比例化解债务等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品牌》2020,(3)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新做出了战略部署。在国家推行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文化品牌建设成为院校发展的强劲驱动力。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省属地方高校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品牌核心价值不明确、品牌服务意识薄弱、传播路径过于单一等问题。为此,笔者结合省属地方高校的发展特点提出几点品牌文化建设意见,以期促进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高品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H省5所省属高校2020-2022年度决算公开数据为依据,对高校收入变化趋势、收入整体结构占比、不同高校收入来源结构、教育收费增长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H省省属高校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结构优化的相关建议。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新时代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从多角度加大对省属高校财政方面支持力度,同时,高校也应从争取科研收入增加、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校园服务经济、吸取社会募捐资金等多方面优化收入结构,拓宽筹资渠道,为本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茜 《消费导刊》2012,(12):41-43
高等院校作为推进科教发展的重点单位,应该被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湖北省属高校在客观高等教育环境中面临着各类型高校的竞争与挑战,因此'高等院校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湖北省属高校尤其是武汉工程大学的排名状况及发展实际,动态分析出高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总结优秀经验,并针对其发展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设性策略。本文指出,只有实行了符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比较优势战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条件,才是促进省属高校发展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高校债务呈现规模大、不同类型高校负债规模差别明显、还款资金来源单一等特点,对社会、政府、人才培养和资产的使用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从政府“越位”与“缺位”、高校管理体制、高校贷款政策等角度对债务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政府和高校两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我国高校债务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许多高校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发展,选择了银行贷款这一筹集资金的方式随香高校的过度举债。如何解决高校债务已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该文在分析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及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债务风险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科学化、系统化改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给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高校负债的情况是必然要发生的,但只要防范措施得当,是会降低高校债务风险的。政府方面应加快高等教育行政化与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加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管理;高校方面应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预算管理,合理控制生均贷款额,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并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国内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债务融资因其便捷性成为各大高校增加教学设施和基础建设容纳新增学生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高校在引入资金的同时也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如何"化债"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我国高校债务问题的历史及现状为切入点,从宏观以及微观层面剖析了高校负债的成因,并从债务问题的涉及者——政府、高校以及银行三个角度为化解债务风险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行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积累了巨额的债务规模.这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文章对我国高等学校高额债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防范高校负债风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小玲 《现代商业》2012,(15):257-25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发生着跨越式的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各高校应在增加教育投入、缓解高校发展中经费不足的同时,还要对高校的财务管理进行重新定位。但是,在我国高校扩招之后的财务状况出现了债务风险,这种风险在表面上很可能会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危机,在更深层面上这种风险损害了高等教育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事业內涵式发展的需要,高校财务管理活动随之日益复杂化。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在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债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经费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迫在眉睫。各高校应创新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债务融资平台,创新预算管理方法,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创新资产管理模式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浅议高校债务风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近十年表高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质量、经费、平衡、公平、就业等各种问题随之出现,尤其出现了严重的债务风险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本文对高校存在的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全新的科学友展观为指导思想,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财务工作,及时转变财务工作理念,提出了规避、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对策,实现高校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石菁菁 《现代商业》2012,(35):120-121
我国高等学校的债务问题是近些年来社会上普遍热议的问题,热议的原因,是由于高等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这个问题已不简单地是高校内部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社会问题。本文分别从政府、高校、银行三个角度对我国高校扩张中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给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校债务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动高校以置换土地等方式逐步化解债务。高校及主管部门需要详实完整的债务信息,但现有的高校财务报表没有提供。为解决这一矛盾,经过实地调研辽宁省贷款高校,借鉴世界财政风险专家Hana Polackova Brixi的财政风险矩阵管理方法,建议在高校财务报表中增加两张债务分析表,健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高校多为省属和地方高校,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型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着眼点,其专业建设应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走特色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逐渐呈现多样化态势。高校的财务管理问题重要性凸显。当前,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着预算管理不科学、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分析工作薄弱、债务危机显现、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而在诸多问题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认可度逐年上升,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迫切.因此,高等教育在我国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迅速进入普及化阶段.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生数量的增多,学风问题成为困扰高校教学的首要问题.进入省属本科院校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远不及985工程院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