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央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一步回收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内过剩的流动性资金,以此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
采用VAR方法去分析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额、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财政存款余额、股票市场成交额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而外汇储备、商业银行信贷余额、国债市场以及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不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VAR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而且货币市场的力量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交动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央行施行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如在08年上半年连续提高5次存款准备金防经济过热。下半年连续降三次存款准备金防衰退。10年至今,货币政策又进入了一轮紧缩。央行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使准备金率达到21%的历史高点  相似文献   

4.
存款准备金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为了解决我国流动性问题和防范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其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情况、效应及其背后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增强这一货币政策效果的相关举措,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是立足中国国情,挖掘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潜力的一项创新.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及发展过程入手,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剖析目前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深层原因,指出存款准备金制度仍是我国调控货币供应量,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今后还要对该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2006年5月以来,央行为了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经济过热的问题,已连续七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情况,着重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货币数量过多、流动性过剩这一热点问题,客观地分析出我国在短期内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阐释了该货币政策在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下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7.
指出货币政策的传导必然离不开贷款服务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但由于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贷款、存款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受到影响,最终不能按央行政策意图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作用,取得货币政策实施的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8.
200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怯速增长,货币信贷居高不下,我国经济过热的风险仍然存在。央行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以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本次货币政策的目的将限干通过抑制信贷过快膨胀来平滑经济增长,其理想效果是防热但不致冷,“稳健”仍会是央行令后货币政策的基调。继续加息不是央行的最优选择,高固定资产投资、高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现行的金融体系存在着内在风险。这种内在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一种能够较好执行货币功能的证券;二是现行银行系统提供的货币有内在脆弱性,因为它们依存的资产易受道德风险的侵袭,不是稳定的。而这些问题是由部分准备金制度与政府或央行承担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共存性造成的。因此,建议废除存款保险和准备金制度,实施流动账户制度,即央行不再提供存款保险和要求存款准备金,而是用一种账户形式向大众提供流动性服务,从而改善货币系统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一、存款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测和考核方式有缺陷.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提取是根据上一旬旬报存款余额进行测算,如果农村信用社总存款增加,则增加法定准备金;若减少,则法定准备金相应减少.由于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相当于备付金存款)合二为一,人民银行需在准备金账户中剔除法定准备金后,才能确定超额准备金的额度.这样直观性差,不利于货币信贷部门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物价持续上涨,经济逐渐转向过热,银行体系存在严重过剩的流动资金。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自2006年7月份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15次的连续上调。经多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情况,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货币数量过多、流动性过剩这一热点问题,分析了我国在短期内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央行采取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是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但这只是理想状况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强烈的限制,这使得在通货膨胀时使用三大法宝进行调整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挑战,本文分析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下调存款准备铉及下调存款利率等多项货币政策,在基到市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针对制约货币政策在基层发挥作用的因素,当前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适当下放货币政策操作权限,增强县市人导银行辖内信贷调控能力;2.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作用,支持县市经济发展;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适当增强基层行的信贷扩张能力;4.完善社会保险制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和物价上涨压力均较大,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对外依存度大。针对这些情况,金融宏观调控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等措施,并利用“窗口指导”加大了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引导。这些调控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经济金融生活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继续坚持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文章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取决于两个效应的叠加。本文结合我国2003年至2011年3月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对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有调低存在准备金率的可能,但达到调节经济效果有一定难度。通货紧缩内在形成机制不同决定着政策手段的多样性,而通货紧缩持续发展的经济背景的复杂性使单纯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无力调节;信贷供求、银行经营理念及货币乘数不确定性致使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控制效应弱化;货币流通速度时常变化加大货币需求测量难度;非银行机构的发展影响到存款准备金政府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在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以舒缓严峻的流动性过剩压力,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程度。货币供给有基本货币投放和货币乘数放大两个阶段,本文从基础货币的角度对我国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探讨,利用1997年9月到2007年8月的广义货币M2、外汇储备、央行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月末余额数据,使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G 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说明:就基础货币投放而言,我国货币政策有很强的外生性,与事实相符,并从侧面支持了中央的紧缩性政策越来越向控制信贷、投资等货币乘数因素倾斜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认为调整存款准备金、调整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还有见效的空间.为了抑制流动性,应合理搭配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疏导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完善和创新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19.
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存款准备金在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好地利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是当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就渭南市四年来存款准备金管理和动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区域货币资金失衡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区域货币资金失衡从金融层面考察有以下原因:全社会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利率管制使得东部地区享受“:优惠”利率;商业银行布局的区域差异;区域多事监管的差异;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分布的差异。西部大开发需要金融战略的支持,调整区域货币失衡的金融政策有“判别存款准备金政策;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促进西部资本市场发展;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