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正规金融信贷、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国1952—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量结果表明,正规金融的信贷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投放到农业的资金的配置效率是不高的;而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几乎没有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朱建华 《经济前沿》2001,(10):15-17
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的变化。1979年我国的改革始发于农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和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农村改革以市场为取向,一是突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二是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开放价格,供求关系实行市场调节;三是突破了单一的农产品结构,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商业建…  相似文献   

3.
财政支农支出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朗 《财经科学》2006,(4):111-118
农业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的支持.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框架对1999-2003年西部各省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其产出弹性系数为0.06;进一步考察发现,各省农业投入要素的贡献率不同,可据此将西部各省农业经济增长类型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农与农业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8~2010年间四川财政支农和第一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四川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长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财政支农支出相对于第一产业GDP增长弹性系数为0.784。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对四川第一产业增长效应高低次序依次为:支援农村生产最高,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次之,科技投入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最差。  相似文献   

6.
陈灿煌 《技术经济》2009,28(12):76-79
本文在C-D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利用1980—2005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GDP的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业GDP将增长0.308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偏差。因此,政府应在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7.
邓一鸣 《经济问题》1989,(10):18-27
城市与非农产业的扩张决定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但又是什么因素决定着城市与非农产业扩张呢?亚当·斯密指出:“都市的增设,决不能超过农村耕作情况和改良情况所能支持的限度。”又说:“都市财富的增长与规模扩大,都是乡村耕作及改良事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按照乡村耕作及改良事业发展的比例而增长扩大。’[参见:亚当·斯密<国家财  相似文献   

8.
胡玥 《经济问题》2012,(1):73-77
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山西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西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现代化程度两两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显示短期因素对山西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与财政支农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财政支农在长期会对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产生影响,而农业现代化则促进了山西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也会对财政支农支出产生影响,财政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9.
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值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首先分别就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值增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继而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并基于VAR模型对变量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和进行方差分解,来对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值增长及其两者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并没有成为促进农业产值增长提高的关键因素,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基准回归模型对财政支农、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财政支农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财政支农的制度建设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最强,资金拨付次之、政策补贴最小。由区域差异分析得知,财政支农对共同富裕的驱动效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梯度格局;由类型差异分析得知,财政支农对共同富裕发展性、共享性均呈现正向作用。因此,研究提出把握财政支农体系红利、部署分权管理机制、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三点建议,以期筑牢共同富裕基础底座。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是近年来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感现的新经营方式,是实现农村经济两个转变的重要途径箩也是培养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振兴地方财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抓住我们县被确定为省实行产业化试点县建设之一的机遇,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基地增大、产业增效、财力增强的好成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实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基于PVAR模型、GMM估计、格兰杰因果检验,以200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财政农业支出、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但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并无显著关系。第二,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财政农业支出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同时稳定的农村经济增长也成为财政的部分资金来源。第三,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效率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因果关系,说明我国财政政策没有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的积极性,财政资金发挥的引导功能不足。  相似文献   

15.
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运用经济转型以来的实际数据,对我国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78-2002年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的增加并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农业投资的增加才能够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一结果说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向农业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入WTO,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的政策和措施,加大了对农业投资的力度。但是,长期以来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已成为农业基础脆弱、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在农业投资中,财政投资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因此研究财政农业投资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支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受自然的影响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弱质化特征更为明显,一般表现为: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生产周期长,投资仍缺乏,收入与其稳定性差。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赶不上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农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很显著。加上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弱等特点,农业比较效益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我国西部各省市区1999~200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框架就财政支农支出对西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其产出弹性系数为0.06。进一步考察发现,各省市区农业投入要素的贡献率不同,可据此将西部各省市区农业经济增长类型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1978~2009年间的省际动态面板数据,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农业TFP变动情况,然后考察了1978~2006年间我国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对农业TFP的影响。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总体上提升了TFP,其中经济性支出比社会性和转移性支出对TFP有更大的提升作用。此外不同性质的支出项目对TFP的拉动效应在区域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而提高公共财政支农支出并优化结构、提升绩效,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理论层面系统阐述财政纵向失衡、公共财政支农偏向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多重作用机制。基于2007—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立足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结果显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上呈缓慢上升态势,绝对水平不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实证考察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公共财政支农偏向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都呈现显著的直接负相关关系,财政纵向失衡扩大的同时公共财政支农支出也显著增加,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间接抑制效应。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财政纵向失衡水平、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同时完善地方官员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良性竞争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