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浩  高瑞 《海南金融》2023,(9):21-31
《巴黎协定》的合作减排机制将成为各国国家自主减排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联合碳信用机制(Joint Crediting Mechanism,JCM)作为日本政府力推的国际碳减排双边合作机制,通过推动低碳技术应用,履行日本自身减排目标,探索JCM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开展ITMO跨国转移的先行先试,是当前日本政府衔接《巴黎协定》的重要工具。本文着重梳理了JCM的体系框架、运行机制以及实施效果,对其特点进行提炼分析,在借鉴JCM成熟的框架体系与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研究基于《巴黎协定》第6条第2款的自愿减排市场国际合作路径,为充分发挥我国低碳产业技术优势与碳市场建设经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利益、争夺国际碳市场规则制定话语权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实现减碳、低碳、零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下简称“碳市场”)与碳税成为当前各国借助市场机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手段。相较于碳税,我国碳市场较早开始建设,但就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仅靠单一的碳减排机制难以实现气候雄心。因此,本文首先对碳市场和碳税的理论机制、实施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政策各具优势,且两者互补性和合作性大于竞争性;其次结合碳定价的国际实践进一步研究,发现碳市场和碳税政策混合使用是更高减排效率、更低减排成本、更公平和可持续的减排模式;最后基于覆盖范围联动、价格机制联动、监管机制联动,并借鉴国际碳市场和碳税协调联动经验,提出我国碳市场和碳税协调发展的设计思路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高瑞  陈浩 《海南金融》2024,(3):41-54+87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制度支撑。我国国家核证减排机制(CCER)重启在即,处于较初级的阶段,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完善。其中,黄金标准(GS)碳减排机制已在全球多个区域得到广泛运用,无论是签发量还是注销量均名列前茅。本文着重分析国际碳减排机制黄金标准的模式与经验,并结合其应用模式以及减排机制,对我国未来碳减排机制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强制减排体系,二是自愿减排体系,前者以官方机构发放的碳配额为主要交易标的,后者则是购买者出于自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而形成的碳汇量交易市场。我国的自愿减排市场包含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和碳普惠产品交易市场,同时CCER可在一定额度内作为碳配额交易的抵消量。我国的蓝碳项目在上述两个市场模块中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一些共性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如产权制度不明确、核算机制不健全、自愿减排交易制度不完善等,此类问题揭示出我国蓝碳市场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蓝碳市场制度建设存在较大的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不断加强蓝碳自愿市场交易的立法,完善蓝碳项目开发方法学以及构建完善的蓝碳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从而实现我国蓝碳市场交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自愿减排市场的建设和应用,以及以自愿减排市场产生的碳减排信用为基础的碳金融产品获得广泛关注和积极发展。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虽然于2017年3月暂停至今,但随着我国“30·60”目标的提出,CCER对我国低碳绿色发展和碳市场建设运营有着重大意义,因此CCER有望再次重启。本文首先梳理了自愿减排市场三类减排机制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类自愿减排机制的发展情况,介绍了中国CCER市场的发展情况、项目类型、开发流程、项目分布、抵消机制和交易情况,并从政策、基础建设、市场需求、发展等维度分析了CCER重启的可能性;其次,围绕国内外碳减排信用相关金融服务实践,重点介绍了国内CCER质押贷款、CCER托管服务、CCER基金等碳金融产品,以及以林业碳汇为主的碳金融产品创新;最后,针对我国CCER市场提出加快方法学开发整合、明确CCER项目纳入标准、完善减排量的核算方法和监测方法等建议,针对碳市场的建设提出尽快增加碳市场参与主体、尽快增加碳市场交易品种、完善碳金融市场的制度和规范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碳边境调节机制从碳关税角度提高碳资产的国际贸易成本,避免碳泄露风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2013年立法针对进口电力和天然气征税,具有明显的碳边境调节属性,欧盟于2021年7月正式公布碳边境调节税的立法提案,从覆盖范围、计税标准与实施方式等方面完善碳边境调节机制。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下,我国出口及上下游和附属产品面临不确定性挑战;碳交易市场价格存在波动风险;经济贸易格局存在重构风险。在“30·60”双碳目标下,要进一步提高减排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碳交易市场建设,推动碳金融市场高速发展;加速零碳技术研发与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根据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与“双碳”目标,我国居民消费领域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当前,我国有关碳减排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主要围绕企业的节能减排行动展开,而对面向居民消费领域的碳减排制度的研究则明显滞后。碳普惠制度是我国面向个人低碳生活和消费的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结合目前的碳普惠实践与相关讨论,本文认为,碳普惠是指基于对居民自愿碳减排行为的记录,将个人减排贡献量化核算后进行价值实现,以鼓励个人减排行为的制度设计。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对比研究的方法,基于二手公开资料,深入分析了碳普惠制的运行逻辑,系统梳理了碳普惠制实践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发力、金融机构助推、公众参与的碳普惠制框架设计。这一制度的关键环节在于定量评估个人碳减排贡献,并基于此构建有效的激励体系,以“谁减排,谁受益”为原则来培养个人低碳生活习惯。鉴此,本文提出我国碳普惠制的发展路径与相关建议,以期碳普惠制更广泛地激发公众参与碳减排行动,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8.
以2014年中国开展碳市场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9年中国八个高碳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碳市场交易对高碳企业的减排影响,以及转型金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能有效促进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减排,甚至还增加了企业碳排放。第二,转型金融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减排,并且这种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碳减排净效应可以有效抵消单一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碳排放增加的净影响。第三,转型金融通过促进提升高碳企业的减碳技术水平,进而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要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高碳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加快转型金融发展,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发展,适时引入碳税政策,充分发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促进企业碳减排方面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正>实现“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碳权益市场是破解发展与减碳两难矛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碳配额交易市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绿电交易市场、绿证市场、可再生能源超额消纳量交易市场等多类型市场机制并存的碳权益市场格局,但各类碳权益市场普遍存在市场化程度低、衔接机制不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蕾 《金融与市场》2022,(12):69-74
本文简要梳理碳市场作为市场化减排工具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总结全球主要碳市场发展的重要实践及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国内碳市场发展现状,针对性提出完善碳市场法律体系、深化碳金融市场、健全碳信息系统以及设立配额动态调整机制等相关政策建议,为下一步厘清国内碳市场发展方向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9年,欧盟在《绿色新政》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并保护欧盟本土碳密集产业的竞争力。欧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全面评估我国在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下的低碳转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过程和政策细节,包括涉及的产品范围、碳排放核算和定价机制等。其次,本文总结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背景下我国低碳转型的重要风险,包括出口贸易壁垒、高碳行业减排压力、气候资金缺口等。最后,为了全面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本文建议我国从以下四个关键方面发力: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建设国际化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完善绿色电力交易市场,优先支持高碳行业使用绿电;控制高碳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提高我国气候治理国际话语权,促进全球气候合作。  相似文献   

12.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建立碳市场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碳市场建立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之间关联不大,但能够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因此,我国在碳市场发展初期应采取以自愿减排为主,强制减排为辅的减排方式,发挥重点行业在节能减排中的带动作用;在碳市场发展中期,减排市场应由政府引导转变为市场主导,逐渐过渡到以拍卖分配方式为主的...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碳金融是各国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碳金融发展的基础在于碳金融市场。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已经形成一个交易规模日趋壮大的国际碳金融市场,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博弈的新焦点。本文介绍了碳金融市场的起源,总结了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分析了2005-2010年国际碳交易发展趋势,指出我国CDM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方面提出我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金融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中国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碳排放权的最大卖方。本文围绕清洁发展机制,从国内碳排放定价权、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模式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重视从搭建卖方价格机制的角度建设我国碳排放权市场,把发展自愿减排机制和建设CERs市场共同作为发展我国碳市场定价权的核心内容;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三种碳金融业务模式,并给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核心能力的建议;提出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大平台参与国内碳市场布局分工,以先试先行的碳金融模式吸引金融机构和促进金融活动的集聚。  相似文献   

15.
吴光豪 《海南金融》2023,(12):49-59
碳市场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以最低社会成本实现既定减排目标的重大制度创新,建立市场稳定机制防止碳价异常大幅波动对其市场减排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与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和区域试点碳市场稳定机制不够完善和成熟,碳价波动较大。碳市场价格波动来源于长短期、供需等多方面因素,在制定市场稳定机制时需要充分考虑。在充分总结欧盟、韩国等国际主要碳市场基于价格或数量的碳市场稳定机制的基础上,剖析国内碳市场在价格形成、市场稳定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完善国内碳市场稳定机制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具体建议,以期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问题,其中市场机制和金融工具的作用非常关键。我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减排的国际压力可能继续上升。而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经济发展方式从能源消耗模式转向低碳模式。这种长期减排的压力给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以现实条件而言,当前我国碳金融仍处于非常初级的探索阶段,为此,文章提出了短期内推动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关注重点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CCER作为一种全新的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其中,而且基于项目的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事项逐渐活跃,成为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经济业务事项。本文以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核证自愿减排量开发交易流程和《办法》,从核证自愿减排量出售方的角度对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会计处理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莹  黄颖利 《西南金融》2022,(9):94-106
碳中和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进一步推动人类发展模式的变更,因此分析国际碳中和实践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借鉴。本文首先梳理碳中和定义,厘清国家层面碳中和的概念,并介绍全球碳中和进展及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现实困境。其次,选取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为样本,提炼了利用政策和制度化引领碳中和、聚焦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发展清洁技术助力碳中和,以及多主体嵌入参与机制促进碳中和的实践经验。最后,得出中国碳中和路径启示:立足国家战略部署,建立碳中和法律法规、碳中和制度标准和碳中和试点政策;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细化的能源体系,制定能源转型行业表和时间表;充分运用市场激励手段,以“碳市场+碳税”组合方式促进生产者低碳转型,以“自愿碳市场+碳中和认证”方式促进消费者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9.
碳税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碳减排政策工具之一。尽管国际上碳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减排成效,但是各国碳税实施路径与政策调整逻辑却有显著差异,仍存在参与碳定价机制不成熟、发展缓慢和国际争议调整机制缺失等问题。借鉴当前国际碳税制度的具体税收制度、政策设计和税收关系的实践经验,我国碳税的开征应循序渐进,与碳交易协同互补,采取“逐步拓宽”的税制设计,利用税收优惠平衡税收负担,充分参与国际碳税协调,致力于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20.
碳交易市场稳定和高效运行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和市场风险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本文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在运行效率方面,国内碳排放配额发放以免费分配为主,企业参与碳交易以清缴履约为主要目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国内碳交易市场总体上处于弱式有效或无效状态,市场定价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在风险水平方面,受供需结构间歇性失调影响,中国碳价波动较国际成熟市场更大,区域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且由于缺乏衍生品交易机制,中国碳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完善。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提高中国碳交易市场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