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牟媛媛  李茜  杨文歆 《魅力中国》2013,(34):277-277
从人类起源以来,哲学家们就没有停止过思考“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人的本质”这个古老命题进行了新的考察和批判。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入手,进而探讨研究人的本质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人学思想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从人的“对象化”关系入手揭示人的本质与人性问题的,但是,由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对人的存在的“对象化”事实与“对象性关系”所指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因而决定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根本分野。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劳动本质的核心理论,摒弃了其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论调,超越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学说,形成了自己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考察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称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文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批判了费尔巴哈从宗教的角度来确定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摆脱了传统的实体论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人的本质属性与现实性的维度来理解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杨波 《改革与战略》2008,24(6):10-13
马克思之前的产权思想研究范围较窄,唯心主义色彩较重。在批判吸收这些产权思想合理成份的同时,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解答了当时最迫切的产权问题,形成了系统的产权理论。产权思想到马克思产权理论这一嬗变过程,给我们发展马克思产权理论、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以下启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紧密关注经济现实。  相似文献   

6.
郭毅 《改革与战略》2009,25(10):14-17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经典著作中“人的本质”思想的解读,并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行为假定进行比较,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阐释“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此说明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基础、发展目的和发展条件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中外思想家有关人的发展问题的思想发展脉络,最终落脚在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上。马克思入的发展思想是建基于自己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区别于以往思想家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马克思所指的人是以实践为标志的现实的入,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统一的人。这种人同时还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即劳动这一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和“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正是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可概括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自然、社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场声势浩大的揭批李洪志编造“法轮大法”操纵“法轮功”组织的斗争在全国普遍展开。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我们的党,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历史责任,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社会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唯心主义观点,与我们进行一场无神论与有神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较量,与我们的党争夺思想阵地。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同愚昧迷信等唯心主义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哲学界历来备受关注,于此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以鲍威尔、费尔巴哈以及施蒂纳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进行批判与扬弃的同时,对“人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自然、实践、社会以及历史等四重属性上做了科学的规定,指出“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在现实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关于“现实的个人”的哲学省察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在新时代,“现实的个人”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生态观、价值观、义利观等方面的理论构建和行为指导上更是具有重要的现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异化”思想一直是研究马克思理论的热点之一,技术异化又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从“技术异化”思想入手,把人类的解放问题与技术异化问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挖掘出了解决技术困境的方法。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不仅仅是对技术异化的表面现象给与了关注,还对现象下的根源给与了深究。概括讲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是现代人解决技术异化的重要蓝本,对当代人解决技术困境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思潮存在本质的区别。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中,曾力求借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构建现实市民社会的批判方案。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开始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思想,从根本上超越了人本主义。文章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基本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的恰恰是历史观上的"半截子唯心主义",而非本体论上的"半截子唯物主义",进而从社会历史主体性质和市民社会批判方案两个方面说明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2.
陈淼 《改革与开放》2016,(10):33-3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人的“类本质”思想虽然是从费尔巴哈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但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类本质”内涵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马克思“类本质”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从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到现代的关于人本主义的思想,都体现着哲学与人的存在的联系是内在的和必然的,任何哲学都不是自给自足、超然的、与人无涉的超然的范畴体系,如何理解人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深入分析人学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分析,达到对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慧成 《魅力中国》2014,(2):292-29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的思想既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又实现了对其的超越。其诞生于对旧哲学的继承、批判和超越之上的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为“分工”和“商品拜物教”。“人的异化”现象在当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也同样存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我们探清和扬弃这种异化具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仁卿 《黑河学刊》2014,(1):14-15,166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因而,社会教育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理解“人”。有什么样的人学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教育思想。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马克思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了一以贯之的认识。他对“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唯心到唯物、从神秘到科学的过程。因而,他的社会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他对“人”的不同理解,他的社会教育思想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他的共产主义思想首次进行系统全面的阐释。其中,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人向自己本质的复归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三重维度,也是其整体结构的三个逻辑环节,同时表达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所蕴含和展示的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价值诉求及跨时代意义。今天,深入解读和深刻理解这部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秉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提升“驾驭资本”的实践本领、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坚定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共产主义信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中,最早提出在生产过程中人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认为人的劳动不同于其它任何形式的生产要素,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马克思表达了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的思想,还特别强调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毛主席说过,世界上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8.
李明钊 《魅力中国》2010,(6):322-322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在继承和吸收了费尔巴哈从社会关系角度界定人的本质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念给予中肯批判并且超越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的唯物主义解释视域,首创从实践关系视域认识人的本质问题,使马克思的人学观趋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科学认知生产力是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当前在认识生产力的问题上去除泛化匡正认识的需要。科学认知生产力的要义就是要认知到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从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定位、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性质的论述中理解生产力。传统的旨在通俗简捷阐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内涵的生产力定义因有助于我们科学认知生产力而可用.但有的定义中“征服自然”的思想必须修正而要回归到马克思使用过的“改变自然”的提法,进而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科技观是立于现实、关注人的科学技术思想,与当今倡导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目的主体的一致性——强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奋斗目标的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其目标信念极具现实性的融入到其科学技术思想建设之中。文章将从科学技术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经济推动与人的解放、科学与人和自然等维度剖析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推动经济的"命运共同体"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