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广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和“优等生”。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广东抓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高水平谋划、多路径推进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探讨和梳理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的统一。理论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历史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不论是处在艰难起步阶段、初步探索阶段还是奋力开创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路人;实践逻辑上,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要从抓实顶层设计、推动绿色发展、弘扬生态文化、生态回归民生等方面来丰富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4.
5.
蒋永穆  李想  唐永 《改革》2022,(12):22-3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与世界大势,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批判借鉴先发国家经验内核,经过长期实践探寻的兴国新路。新发展理念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明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凸显新发展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立足学术界的长期探索与世界各国的丰富实践,又要从理论逻辑视域深刻把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来源、国际经验、文化根基、基本原则与根本要求。屹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头,梳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逻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助于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变革与系统性重塑,也是消解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王甲 《浙江经济》2023,(6):36-38
<正>新时代新征程上,浙江能否以及怎样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中继续领跑,只有从逻辑层面深入探究,才能从规律层面给予科学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始终以先行姿态奋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始终承载着探路先行者、时代弄潮儿的重大使命,谱写出有声有色、精彩迭出的史诗大剧,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消费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活消费的先进化、高级化,是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实践升华。中国式消费现代化历经初始、积淀和推进三个阶段的逻辑演进,呈现出人民性、普惠性、协调性、共生性和友好性的鲜明时代特征,需要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个维度协同推进,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创新,将共同富裕提升至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新的战略高度。全面深刻地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大同”“小康”社会理想相结合、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中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来源,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现实实践中梳理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世界文明新形态等方面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中国实现“中国梦”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是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与中国近代历史命运相激荡、人类文明演进大势与中华文明转型相交织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历史逻辑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相互推进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近期学术研究的热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它深刻解释了世界现代化的实质、动力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再次研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明理才能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使党史学习教育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这一关键命题进行长期探索并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的理论与实践结晶,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现实特点和前瞻性战略设计。本文从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视角,着重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内涵、逻辑演进和范式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相关指标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发展和进阶优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在致力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的范式参照并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各国迈向繁荣共生之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为更好地应对美国“断链脱钩”威胁,回应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并将之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者都是重大的时代命题,当前亟需剖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深刻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概念内涵,准确把握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点与方式。本文分析认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近年来,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愈发暴露出固有的局限性,在其指导下许多国家出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赋予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拓宽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阵地,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与目标,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根基。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包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完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现代化运动及其涵义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现象,或者是对一段历史进程的总的描述。现代化研究的最大困惑,也许来自对“现代”和“现代化”两个词的理解。这两个词,包容性大,又比较含糊,而且其内涵与外延是动态的。这种包容性的模糊性反而增加了其吸引力。一般而言,“现现代化运动及其理论萌创1.现代化运动及其涵义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现象,或者是对一段历史进程的总的描述。现代化研究的最大困惑,也许来自对“现代”和“现代化”两个词的理解。这两个词,包容性大,又比较含糊,而且其内涵与外延是动态的。这种包容性的模糊性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理论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主流发展理论之一,早期的现代化理论机械地遵循着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原则,且僵化地坚持西化的发展思路,致使其逐渐难以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并于上世纪70年代遭到了全面的理论批判。随后,现代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自我反思与修正,因而重获解释力并具有了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张文魁 《改革》2023,(6):1-14
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及分析框架未将经济增长作为重要内容,与现代化研究关联较大的发展经济学也没有把经济增长放到应有位置。对历史资料的梳理表明,1979年我国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主要是出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步水平较低、经济增长追赶过程较长等方面的考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战略谋划,都将经济增长指标作为核心目标之一,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变得更加具体、更可测度。不过,到2035年,如果把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需付出更大努力,应对一些重要挑战。充分挖掘潜力、释放民间活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合理经济增长,应与发展质量的提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须遵循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江苏县域现代化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江苏县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县域产业支撑、构建开放共享平台、打造园区创新高地和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县域科技创新新实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浙江经济》2023,(5):F0002-F0002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现代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元第二千年里,人类文明发生了二次革命。第一次是工业革命,大约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第二次是知识革命,大约发生在20世纪的70年代。工业革命及其扩散,促进了人类文明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移,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进入工业时代;知识革命及其扩散,促进了人类文明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移。正引导全球走向知识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