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加强财政支持扩大内需的政策研究,以“有形之手”推动打通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堵点和痛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增强主动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黄成 《中国信用卡》2023,(11):30-33
中国信用卡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将步入不惑之年,已成为拉动消费升级、扩大内需、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银行零售板块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当下,信用卡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行业格局从前期“跑马圈地”期步入“精耕细作”时代,信用卡业务的短期经营压力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用卡》2023,(9):13-1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强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明确提出要加快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消费业态和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拓展新型消费,壮大数字消费,已成为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的有效途径。作为连接公众与消费市场的重要金融支付工具以及零售业务的“压舱石”,信用卡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4.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信用卡行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不忘初心、勇毅前行,跟进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拓展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力,充分发挥信用卡对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在支持实体经济上继续彰显信用卡力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消费金融对扩大内需、培育新型消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旅游消费金融理论、实践为主线进行文献梳理发现:理论上,旅游消费金融概念不断拓展,体现发展新趋势;实践上,旅游消费金融模式在旅游消费升级、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更新、国家政策措施推动下创新不断,但不平衡性问题凸显.最后,结合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进行未来研究展望,如旅游消费金融助力构建"双循环"旅游新格局研究、互联网旅游消费金融的场景化研究、旅游消费金融促进旅游绿色消费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广大县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政府组织,县域常住人口约7.4亿,其中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全国消费市场的38%。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县域消费提质扩容政策接连出台,为繁荣县域消费市场、深挖消费潜力指明了方向,也为县域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蓝海。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县域商业和物流体系“硬设施”建设,创新县域消费金融服务场景和产品,完善县域消费金融“软环境”,助力县域消费提质扩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迅速,信用卡消费额快速增长。以工行为例,2010年1月,工行信用卡日均消费额达20亿元,峰值达24亿元,创下发卡20年来日消费额的新记录,彰显出信用卡在服务客户、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方面的巨大力量。信用卡方便了持卡人的生活,但同时也给金融市场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8.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主动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我国完整的工业门类和超大规模市场空间为扩大内需提供了现实条件。考虑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投资需求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稳定经济增长需要充分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而消费中政府消费增长快于居民消费增长,决定了需要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在扩大居民消费方面,因为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较低降低了分母,以及加杠杆购房提高了分子,二者综合作用推高居民部门杠杆率并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为此,需要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居民收入结构,按照"房住不炒"的总体思路稳定房地产调控,也即从分子、分母两端降低杠杆率提升居民消费,同步推动消费升级、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消费满意度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进而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以稳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信用卡促进了客户消费需求,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对扩大内需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湖北省信用卡发行、使用、结算、风险及其管控情况,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深入8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消费金融对于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我国县域地区,由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以及消费金融产品匮乏、不能适应农村县域地区的金融需求,已经严重制约了县域内需的扩大和消费金融的发展。本文以县域地区消费金融发展短板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发展我国县域地区消费金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前,以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汽车金融公司、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为主体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在汽车消费贷款收紧、汽车金融公司发展遇阻的情况下,信用卡汽车分期异军突起,抢占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建设银行信用卡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数字经济等战略,以客户为中心,推进新金融实践,通过高质量发展为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拉动内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对于信用卡产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在这一政策导向下,作为具有"提前消费"功能的重要支付工具,信用卡无疑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国内刷卡交易手续费率的调整以及移动支付、信用支付等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的信用卡业务带来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而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但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基础,从微观视角实证考察了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探讨了公共转移收入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这一负向影响主要存在于中低收入家庭中;公共转移收入缓解了上述负向影响,公共转移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越高则正向调节效应越强,但并不是在各个收入组中均显著;而获得公共转移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均能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用卡具有方面、灵活等特点,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卡消费现状不甚乐观,信用卡消费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试通过我国信用卡消费现状入手,分析影响我国信用卡消费现状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促进我国信用卡消费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引导下,以消费金融扩大内需,以新型城镇化提供市场支撑,推动城镇化建设、鼓励消费成为我国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机制障碍的重要攻坚点。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尚处于酝西良发展阶段,消费金融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国家扩大内需的要求。从消费金融突破发展所面临的经济态势出发,指出消费金融引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借鉴国外成熟消费金融发展经验,寻求消费金融发展策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最终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与转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台湾地区消费金融的兴起过程,从供给、需求和制度等三个角度分析推动消费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讨论消费金融中的重要产品——信用卡和现金卡业务的发展、市场格局和卡债危机,并从银行、消费者和监管者三个层面探讨卡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总结消费金融发展的经验,并提出针对中国内地消费金融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供应链产业链重塑,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扩散的大背景下,消费升级不仅将成为我国在短期内摆脱疫情影响,长期内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将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台湾地区消费金融的兴起过程,从供给、需求和制度等三个角度分析推动消费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讨论消费金融中的重要产品——信用卡和现金卡业务的发展、市场格局和卡债危机,并从银行、消费者和监管者三个层面探讨卡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总结消费金融发展的经验,并提出针对中国内地消费金融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信用卡》2023,(3):19-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倡导绿色消费。信用卡一端连接广大个人消费者,一端连接万千商户,在推广普及低碳理念、带动绿色消费、构筑绿色生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近年来,商业银行以信用卡为原点,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探索信用卡与绿色低碳结合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