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股东、经理和内部审计师利益博弈的结果表明:经理的控制权越大,侵占股东利益的可能性越大;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越严,经理侵占股东利益的可能性越小。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经验证据:若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经理人员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越高,越易造成经理层控制董事会的局面,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就越严重;内部审计监督越强,越有利于抑制管理层的利益侵占行为。国有企业由于内部人控制现象更为突出,监督不力,管理者对股东的利益侵占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合并TCL通讯(000542)实现整体上市这场看似保护公众股东利益的整体上市,却由于集团公司受内部人控制,且自身盈利能力较弱,而不仅损害了新公众股东的财富,从长期来看,原公众股东的利益也蒙受了损失。内部人控制下的过度扩张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企业内部人控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筹资权、投资权、人事权等都掌握在公司的经营者手中即内部人手中,股东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股东利益与经营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如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过度投资、过分的在职消费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股东的长远利益,提高了代理成本。而权利的过分集中又使得“内部人”控制着会计信息的诚信程度,在经营者利益的驱动下势必会制造出诚信程度低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4.
防止代理人损害利益相关者权益是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公司治理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互动的新模式.该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互动激励控制系统与动态财务监控系统,两种系统的设计分别确立不同管理主体--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内部控制权限,有助于解决公司制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述财务治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股东至上模式下的财务治理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现象,重点探讨了利益相关者模式下的财务治理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面临许多公司财务治理问题。企业财权配置不合理,会严重损害股东的利益,同时导致公司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财权配置的合理与否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对财务治理体系各个部分均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累积投票制的基本原理,并对大股东利益侵占、内部人控制与最优股东投票制度进行了描述,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角度考察股东投票制度。  相似文献   

8.
关于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上个世纪经济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有过一阵子颇为热闹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形成了这样一种“主流观点”——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它有损于股东的长远利益,也有损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内部人控制”情形应当努力去避免。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内部人控制”并不等于“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所谓“内部人控制”的许多案例,就不存在损害股东和企业长期利益的问题。不过,这种看法,也首先认同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内部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企业“内部人控制”有没有这一点上,既有的理论观点是没有分歧的。由此来看,“内部人控制”是种真实可信的存在,它当然可以也应当成为理论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正>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出现问题后而引进的一种制衡机制, 是公司内部股东与经理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博弈的结果。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的目的是要有效控股股东和监督经营者,从而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撑,导致独立董事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出现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财务信息质量问题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财务信息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企业产权关系混乱,内部人(指独立于股东或投资者(外部人)的经理人员掌握了企业实际控制权,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充分体现自身利益,甚至内部各方面联手谋取各自的利益,从而架空所有者的控制和监督,使所有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控制问题严重,企业会计行为缺少必要的内外监督,沦楼称为内部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时,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国内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本文从内部人控制这一视角,将经理层作为内部人的代表,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内部人控制如何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 独立董事也被称为外部董事,是相对于内部董事而言的。独立董事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公司及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之间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判断的关系。独立董事制度首创于美国,盛行于美英大公司。这种制度在股权极其分散,对公司实际控制者监督乏力,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治理中能够起到监督执行董事、高级经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是独立非执行董事的简称(IND,Independent Non-executive Director),是指除了他们的董事身份和在董事会中角色之外,近期不在公司及关联公司担任其他职务,又与公司没有关联关系,不存在交易关系等实质性的利益关系的非执行董事或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公司董事会中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削弱内部人在董事会中的控制力,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成为当代公司治理的核心.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以来,完善了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保护了中小股东的权利,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但是由于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经理层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独立董事的作用难以充分有效.  相似文献   

14.
代理成本(Agency cost)指公司经理层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创造的价值与以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为根本进行管理创造的价值之差,代理成本几乎存在于每个股份公司,所以差值一般为负数,差值越小说明经理层与股东的利益越趋一致,差值为零说明公司经理层的利益与管理层的利益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手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公司治理中,虽然从理论上讲,所有股东的权利都集中体现在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所以,股东无论大小其地位都应当是平等的。但在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中,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存在股权过度集中、内部人控制严重和小股东的弱势地位等问题,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中像红光实业、  相似文献   

16.
周畅 《河北企业》2014,(8):18-18
<正>一公司治理对资本结构的影响1.股权集中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一般都有控制股东,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常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利益,并且经理人通常是大股东委派。股权集中度集中还是分散,以及程度如何都会影响资本结构。股权集中度很高时,绝对大股东高度控制管理者,对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完全的决策权,其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有可能推崇股权融资,以分散投资风险,减少风险成本。  相似文献   

17.
一、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部人控制严重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国有资本相对或绝对控股。为区别于其他上市公司,人们称这类上市公司为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作为名义上的现代股份公司,虽然都设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所组成的企业组织管理机构,但其中大部分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成员几乎就是由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原班人马组成,  相似文献   

18.
现代公司制度建立在所有与控制分离基础之上,公司的真正出资人——股东,并不实际控制公司,公司的运营完全依靠由“内部人”组成的公司机关完成,而股东的利益又完全依赖于公司运营的绩效。因此,在一般意义上讲,建立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强化股东对公司“内部人”的制约机制,保证公司机关行为理性,对于体现公司制度对股东的终极关怀和充分保障国有股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中出现许多公司董事、监事及其高级管理人员侵害公司利益从而间接损害股东利益的事件严重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虽然2005年通过的<公司法>第152条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但是该规定过于简单粗糙,缺乏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所谓“内部人控制”,是自90年代国际经济学界在研究中国和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轨问题时所提出的一个范畴。意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掌握公司决策、管理大权并拥有信息优势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一般称“内部人”),在委托代理制尚不健全并存在漏洞的前提下,由于与股东的目标函数不同,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或家族利益,往往偏离股东利益要求,产生过分的在职消费、行为短期化、工资侵蚀利润等行为,甚至把国有资产当作自己“寻租”的猎物,侵吞、蚕食国有资产。这种“内部人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