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平等的社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本人通过对日益严重的成人教育工学矛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入手,重点阐述了解决工学矛盾,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同时提出和谐社会下解决成人教育工学矛盾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实证研究:1978-2004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促进公平、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这已是社会各界公认的观点。但一直以来,还没有任何经验研究能告诉我们,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而言,教育是不是越公平越好。[1]具体地说,我们不知道对于经济增长质量而言,是普及基础教育重要,还是培养高级人才重要。目前普遍的趋势认为,教育公平对社会发展的和谐有促进作用,而对经济增长质量将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培养高级人才、促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质量才是重要的。受此观点影响,我国教育政策已经逐渐放弃业已确立的以“两基”为重中之重的低重心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投入结构显著向高等教育倾斜。  相似文献   

3.
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和谐共处。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统筹比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而教育不公平却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采取一切措施以促进教育公平,从而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和谐课堂"是教育公平、和谐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它直接表征着教育公平与和谐及其实现程度.本文就从构建"和谐课堂"的角度来阐述教育公平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平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道德标尺和重要动力,在现代竞争社会中,公平更显得弥足珍贵。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消除城乡之间教育不公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受到发展思路不清晰、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单向度发展明显等因素的制约。要促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从发展思路、经费投入和制度安排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瑞典社会民主党在实践中贯彻民主社会主义理念,通过稳定发展经济、转移支付、工资共决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充分就业等措施促进了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这是民主社会主义瑞典模式实现社会相对和谐稳定的重要根源.瑞典通过公平分配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贺晖 《经济与管理》2009,23(9):81-88
中国教育事业在财政的支持下成就卓著,但同时也存在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教育事业发展欠缺公平,各级教育的城乡、地区、阶层问差异大等问题.这与中国财政分权制度的不合理和政府管理体制的不科学有关.为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财政支出方面要加强预算约束,建立教育经费的财政保障制度;完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深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财政资助体系,保护弱势群体公平地享受教育服务,通过合理配置财政资源达到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当求公平,这既是实现中国社会公平,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宏观主体在政策的制定、发展规划的实施、经费的投入方面等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微观主体通过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确保受教育者的权利,提高教育质量而促进教育公平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落后地区农村,微观主体地位不突出,作用发挥不够,因而分析微观主体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主要方面,并有针对性提出对策研究,对促进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公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性别平等,现阶段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被边缘化了。男女在就业、收入、教育、政治等很多层面处于不平等地位。造成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生产力因素、制度和体制因素、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等。性别平等有利于开发女性人力资源,增强社会的创造力,有利于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通过男女两性共同努力,树立平等、互补、合作的性别平等观,促进就业领域社会性别主流化,建立性别平等的长效机制是实现性别平等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观点,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教育是富国强民之根本。经济发展和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环,其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社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新常态"背景下,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路径,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公平机制。  相似文献   

12.
闫玉霞 《当代经济》2008,23(7):36-37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促进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对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城乡和谐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从公平的角度考察,当前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四种不公平的困境:身份壁垒困境、教育公平困境、保障公平困境、资源公平困境。基于此,从经济公平、政治公平和文化教育公平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实现中国的城乡和谐。  相似文献   

14.
浅谈和谐社会构建中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现阶段,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已经凸现,已经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目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将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动态地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主要分析中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是按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实现农村的经济繁荣、制度完善、环境优美和谐。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教育公平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瓶颈,影响着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因此,主要分析探讨农村教育目标、教育投入、教育师资等方面的教育公平现状及理论对策,切实实现农村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6.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起点。教育作为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和决定性意义,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认真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及成因,从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公平观;健全教育法制,做到依法治教;依靠政策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营造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入手,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以确保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反垄断法应有的基本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英 《经济研究导刊》2009,(24):111-113,247
反垄断法所维护的竞争秩序应当以公平和效率为内容和结果。法的核心价值是公平和正义,反垄断法中的公平价值主要是通过对竞争的保护进而促进社会整体效率最大化来实现。因此,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均衡关系乃反垄断法价值实现之基础。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社会整体效益和实质公平的辩证统一更是反垄断法不可推卸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8.
关于收入分配公平与教育公平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入分配公平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分配不公平和教育不公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并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首先应把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结合作为改革的总体目标;其次要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尽可能消除教育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成因;最后,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真正发挥改善收入分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及其约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是社会更加公平的"调节阀"、"稳控器"和"安全网",上可利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下可惠民,共享发展成果,激发创造力.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担负着巨大作用.从1995年开始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始终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已任,力争使每一位公民享受公平待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体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学校稳定的需要,也是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高校的奖助学工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济困助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更应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了资助工作济困育人功能的表现形式,并对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