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杭州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空间扩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等级规模结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入手,运用GIS核密度分析、圈层分析、最临近点指数等技术方法,分析杭州市主城区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空间发展特征,认为杭州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同时,规模趋向大型化,功能趋向综合化,空间结构由单中心趋向多中心化,空间分布由城市中心趋向于城市外围,城市边缘区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开始增多,其向外扩张趋势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和交通设施建设的较大影响,其空间发展对杭州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转变及城市整体空间的扩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填补当前城镇体系研究中对居民出行路径缺乏区分处理的空白,探索以出行路径耗时为测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方法,文章以2016年度全国各地POI(point of interests)数据信息为基础,依托各级道路交通网络并对其进行优先级处理,计算居民从出发点至同级或较高级目的地的最短路径耗时,对比分析天津、广州和苏州三个城市的市域城镇体系和建成区空间结构紧凑度。研究发现,空间布局形态而不是路网密度决定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紧凑度的大小,城镇体系下居民就近获取服务的出行时间长短与城镇的均衡分布程度紧密相关,建成区空间结构紧凑度的大小与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正相关,城市行政地位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影响显著,而经济发展程度则对商业设施建设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郭崇义  戴学珍 《经济地理》2002,22(6):688-691,696
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影响了北京市的商业空间结构,并给内资零售企业带来了双重的机遇和挑战。将北京市城区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和两个过渡圈层,外商投资零售业主要分布在中间圈层。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在各圈层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新业态和更多门店的进入将使北京市零售市场的竞争趋于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小思  韩增林 《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29-132,156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及其内在演变规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也关系到城市商贸业繁荣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大连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演变形态、机理进行了深刻剖析,以求更好地推动大连商贸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对大连市四代商业网点布局演变过程进行了调查研究,然后深刻分析了大连市商业网点空间结构的特点,并总结得出了大连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演变的动力机制,最后对大连市商业网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城市零售业空间热点是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特征的重要载体之一。基于零售业POI(Points ofInterest)大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法提取沈阳市零售商业中心分布格局,比较不同零售业态布局的差异性特征,并运用局域Getis-Ord G_i~*指数法进一步探究了零售业热点街区。结果表明:(1)沈阳市零售商业中心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块状聚集、多中心发展的格局;(2)各零售业态发展不均衡,商场商厦过于集中于核心商区,超市业态的聚集区域分布广泛,便利店的分布与整个零售业态的分布特征相似;(3)沈阳市零售业显著性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沈河、和平、铁西区,其余区县还未形成地学空间统计意义上的零售业热点。文章从方法学上拓展了POI大数据在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为城市商业空间合理规划和调控提供科学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联结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的演变与城市发展的过程、城市的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程与特征,对城市空间的增长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控制,对于阻止或减缓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促进城市向合理的空间形态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烟台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历程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烟台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做了分析,以期对烟台市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它反映了城市资源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程度,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演变,同时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探讨了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政策安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长春市医疗设施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春市中心城区2002、2008和2014年的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为例,综合运用圈层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平均最邻近指数测度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等GIS模型,讨论了长春市中心城区医疗设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医疗设施建设仍以城市核心区集聚为主,综合医院呈现"单核心"空间结构。社区医院"多核心"空间结构已经形成,空间分布日趋均衡;从空间集聚程度看,医疗设施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时段内医疗设施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从空间扩散速度看,医疗设施用地与居住用地的比值在"二环"以外逐年下降,表明医疗设施外围建设严重滞后;从空间扩散方向看,医疗设施与居住用地扩散方向整体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问题,医疗设施尤其是综合医院扩散方向与居住用地相比更偏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9.
叶强  谭怡恬  谭立力 《经济地理》2011,31(3):426-431
商业空间是城市中最为活跃,对城市发展及空间结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功能要素之一。以商业地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大型购物中心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指出大型购物中心是商业空间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业态结构、空间区位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是城市商业空间规模与等级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居住与商业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功能要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紧密相关。以长沙为例,应用GIS技术从居住与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指出了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发展不匹配和居住空间布局与商业业态布局不匹配是长沙居住与商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探索和建立我国城市规划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连临港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临港产业的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问题,从临港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出发,以大连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提取城市空间利用地理信息,结合分形几何、空间重心等理论,综合考虑临港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城市社会人口、产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探讨了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现象,归纳总结了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研究可分别从城市空间增长速率、结构形态、分型演变与重心转移角度揭示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规律,可为提高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州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1980年代以来广州市外来人口在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原来主要集中于中心区转向主要集中于近郊区,并逐渐向远郊区延伸。针对外来人口的空间变化规律,提出了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超 《经济前沿》2010,(4):41-54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即使在最“灰色”的城市大庆,一个标准家庭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仅是美国最“绿色”城市圣地亚哥的1/5;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增长、收入、气温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等因素对碳排放均有影响,家庭碳排放量与一月份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单核心和多核心人口分布模型模拟了上海1990年代的人口分布模型。(1)单核心人口密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1990年代上海人口分布。Clark模型在拟合1990年的城市中心区和2000年的城市中心区以及中心近郊区时占优。Smeed模型在拟合包括郊区的全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分布时占优。(2)多核心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布。1990年的模拟,上海有2个人口分布次中心,都分布在城市的核心区边缘区,多核心结构刚刚发育,城市核心对上海人口分布起主要作用,2000年模拟表明,上海有6个人口分布次中心,分布在中心区和近郊区,各个次中心对人口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多核心结构已经发育较为成熟。2000年上海人口扩散的距离较1990年远。(3)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变动,上海人口空间结构已经从简单的单核心结构变为复杂的多核心结构。由于上海城市郊区的发展,城市郊区和原城市核心区一起组成了新的城市核心区。上海人口空间结构变化日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效率分析(1990—200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使用1990—2009年中国260个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采用位序—规模法则、K值、GIS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点,并引入K’衡量城市空间扩张的效率。主要结论有:①城市扩张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主因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调整。2000年后城市发展趋向不均衡,城市体系发生动荡变化。这种变化应该高度重视。②城市空间规模变大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类型向更高级别推进,城市区域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城市所在地区差异导致城市扩张进程分化,城市地位也随之变化。③各地区城市扩张速度有显著差异,省级中心城市的扩张前慢后快,城市扩张形成区域性集团。城市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不协调,且有拉大趋势,整体上城市空间扩张应当放缓。④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城市扩张的效率有很大差异,扩张效率的高低提示各城市在城市扩张上应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产业活动和空间结构是城市构成的重要载体,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功能,进而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机制。选择以淮安市为例,本文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空间相互作用重力模型,利用2009和2000年的市区总人口、GDP及公路运营里程等指标,综合测度全国全部287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的省域空间经济联系。计算每个省域所辖中心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以经济联系强度小于10、介于10—100、大于100三个区段按统一尺度标准,通过ArcGIS软件分别绘制出2009、2000年各省的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图。综合对比发现,区域空间结构与其内部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联系网络的发育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空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联系网络由简单到复杂,区域空间结构也随之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络式、一体化方向发展;全国省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全国主要城市群可以进行完美的空间拟合,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与紧密程度表征了城市群的演化阶段与发育状况,也说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其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与深化。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于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并且这一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对合肥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设的县级巢湖市、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使得合肥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城郊旅游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环城游憩带范围也因此出现调整。采取优化空间结构、推进资源整合、加大市场营销和完善产品体系等策略有利于合肥市促进环城游憩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梁洁鸣 《技术经济》2010,29(8):45-50
本文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R&D活动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中,并计算1990-2007年的Moran’s I统计值。结果表明,市域R&D分布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即空间集聚现象。各地区的人均专利数不是随机分布的,具有较高(低)估计值的地区常常与周围具有较高(低)估计值的地区相邻。结合Moran散点图与LISA研究分析得出,广东省市域的人均专利数不仅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还存在空间差异现象,总体上是一个中心——外围模型结构状态,由珠三角地区形成的富裕集聚区,另一个是由山区和东翼形成的外围低水平空间集聚区。  相似文献   

20.
I.IntroductionUrbanization is a process that the rural population becomesurban residents,and the rural scenery becomes urban scen-ery(Xu,1997).The rate of the population’s urbanization canbe measured with a criterion or some index(Chen,1999).However,the changes of urban scenery cannot be explainedby some simple indexes because its changes are verycomplex.Thus,in the academic field,some scholars haveexplored the scenery transition,and found urban land-use isa favorite index to be used,beca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