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当前,在发展市场经济中,不少农民苦于不知道发展什么项目能挣钱,干什么都是提心吊胆的,原因是一些人利用农民致富心切,用“伪劣假冒”的信息欺骗老实人,使农民上当受骗。例如前段关于种植西洋参当年见效,亩收万元,包回收等致富信息,忽悠的神乎其神,令人动心。一旦花大价钱购回种籽种植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西洋参在各地种植能否适应暂且不论,生长为药用的成品参起码需5年左右,届时,这些做广告者又不知转移到哪里去骗别人了。产品包销,亩收万元更无从谈起。 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边门镇汤河村的农民在这几年发展起韭菜350亩,全部采用小拱棚塑料覆盖,每  相似文献   

2.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对农业产业经营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示范。尤其是农垦国有农业企业具有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及干部职工队伍素质优势,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优势的示范作用。一是组织结构示范,以组织形式培训广大农民,以培训带动观念的转变,以观念转变提高农民素质;二是产业优势示范,以产业扶持为主,为农民选择符合当地条件的产业,以产业优势增加农民的收入,等。  相似文献   

3.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三农"问题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最主要的核心是农民的问题。中国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特定的生产产业,农村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农民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事这种特定产业的特定人群,农民的处境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的处境。农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因其视野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调查研究报告》2006,(204):3-13
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民就业的基本出路。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不能适应农民就业的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为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农民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不理想。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农民就业岗位的对策建议有: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企业;为农民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 Panax quinque folium L.的干燥根。它主根较短,多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圆锥形,常有分枝,分叉角度大。主根上部环纹较细而清晰,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痕。表面细腻,较丰满。体较重,不易折断。折断而较平坦。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寒。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相似文献   

6.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人工种植区,药材产区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与农民脱贫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中药材产业及种植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眼于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如何充分利用中药材生物资源优势、发挥甘肃省中药材生产区和集散地的特点,加快把中药产业培养为全省的支柱产业,实现中药资源优势向中药产业化转向,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并为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和建立农民增收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了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民理性扩张论"从农民的主体性视角出发,微观阐释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认为农民理性扩张与现代工商业结合形成的"叠加优势"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中国奇迹"的创造来自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并非一种路径可以涵盖。制度变革催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基于要素禀赋优势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理性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环境和产业空间。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培训调查情况,文章结合动机理论和诱因理论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以解释产业发展对农民培训供需契合度的影响作用,得出产业发展对提高农民培训供需契合度具有促进作用;利用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排序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理论分析结果。研究表明,通过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培训供需契合度,是地方政府增强农民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农民个体角度出发,以三峡库区的一个典型村落为案例,考察了乡村内部的产业发展与乡村外部的政府资源输入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产业发展、政府资源输入改变了乡村的经济基础,农民与村庄、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农民的参与行为,进而对乡村治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庄天慧  邱峰  杨浩 《改革》2024,(3):127-14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县域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镇,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县域富民产业是能在长期内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其在空间维度、组织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县域富民产业在产业发展端通过凝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效益;在农民参与端通过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和共享资产收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实践中,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仍然面临产业集群培育不足、辐射带动效应不强,产业同质化突出、结构不优,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不足,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加快培育县域富民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应依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经营主体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对2011-2016年陇南市三大经济林产业的总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经济林产业总收入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农民纯收入,进一步促使农民加大对经济林产业的投入力度,必将促进经济林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孙国琴 《老区建设》2006,(10):14-14
万载县以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和增加收入为目标,把产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农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重要手段。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促发展。万载县农产业扶贫工作中,一是实施“一村一品”,要求重点村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个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并努力使其形成规模,成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立草为业、产业富民的梦想在甘肃省华池县成为现实:靠发展草畜产业得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这一切,得益于华池县变地域“劣势”为资源“优势”,把草畜产业作为激活农民增收“细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早已是共识,然而由于分散农户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长期以来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只能是原料生产者。组织起来的密云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载体,经过几年探索,在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宋宝莉  何东  刘传辉 《改革与战略》2012,28(3):108-110,146
统筹城乡发展同步推进了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后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问题。在居住区及其周围发展生态产业,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发展生态产业可以通过三条路径进行: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手工加工业及园区配套工业,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业。  相似文献   

16.
张霞 《科技和产业》2020,20(12):85-89
推进城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是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使农民增收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之下,为推动北京市延庆区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分析该区都市现代农业新时期发展路径。以延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布局、农产品结构特点和产业融合程度,剖析延庆区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延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通过统筹利用资源优势、鼓励培养新型农民、丰富产业融合发展内涵,推动延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让农民在产业链增值过程中受益。  相似文献   

17.
"三农"工作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夏津县以"两区同建"为总抓手,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通过农村社区、产业园区的"两区"同建,积极推进"三农"工作,实现了农民致富、农村改善与农业增效的统筹发展。在开展工作中,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以农村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点,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高效集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2年,夏津县共拆除旧村1791亩,新建15处农村社区,建筑面积达97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8.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有多少农民的问题上,有许多人存在着模糊或者说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在80年代中后期,说我国有8亿农民;进人90年代中期,又说我国有9亿农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农村人口都算成农民,而按照国民经济的有关划分,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几种产业,统称为第一产业,农民指的就是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数量约为1.7亿人,占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80%以上。之后,农民的数量明显地呈上升趋势,到1990年时已上升到约3.8亿人,但其占从业人口的比重却下降为60%。进人90年代以后,农民…  相似文献   

19.
30多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集体经济中解放出来,让农民获得了自由。而今发生在一些农村的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农民流动,土地流转”这一农村最富有历史性的变革,加速了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农村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升我国麻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这一体系是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内容之一,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麻产品为单元,以麻产业为主线,建设起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标志着麻类科研有了名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