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产减值问题一直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问题较多和备受争议的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建立了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特别是<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已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统一到该准则中,并对相关内容、方法进行了调整,更多考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同时也适当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新<资产减值>的制订背景进行分析,剖析了<资产减值>准则的特点,并提出了对<资产减值>准则出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2006年财政部在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系统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实现了与国际趋同。文本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资产减值准则的建议,以期为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华 《财会通讯》2009,(3):14-17
2006年财政部在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系统规莓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实现了与国际趋同。文本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资产减值准则的建议,以期为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会计核算要点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王雪 《财会通讯》2007,(10):61-62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准则")颁布前,资产减值相关内容散见于各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改,集中用一个准则对资产减值加以阐述,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相似文献   

5.
张颖 《企业导报》2014,(20):14+16-14
<正>一、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博弈关系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之为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判断其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若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并估计其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减值作为一项具体准则出现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熟、趋同国际的重大体现,这有利于企业更加稳健地确认收益、计量资产,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  相似文献   

6.
刘晓巍 《活力》2011,(6):175-175
本着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原则.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新施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本文结合新老准则的相关规定为例,对新会计准则在施工企业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资产减值计量方式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使用范围,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要求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妨 《会计之友》2012,(15):94-95
从理论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所有资产都可能发生减值,包括货币资本。资产减值是企业面临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体制变革等因素,引起企业的资产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价值不再具有决策相关性。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向国际准则趋同,资产减值也不例外,资产减值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文章围绕当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强资产减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郭岚 《财会月刊》2013,(2):12-14
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则提出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不得转回,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利用无形资产等资产减值转回操纵盈余的行为,但这项规定与IASB的相关规定不一致。在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无形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无形资产减值会计在今后趋同中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比较与分析我国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定以及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定。关于新旧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主要在资产减值准则适用范围、减值测试频率、资产减值转回等方面进行了差异比较。关于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主要在适用范围、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的转回、资产减值的披露等方面比较了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行。这一准则的贯彻和实施,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会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关于资产减值的差异,并提出了完善新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CAS8与国际准则的比较,得出国际趋同的状态对我国的影响,同时也得出我国在长期资产减值转回问题上与国际准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我国准则不允许转回的原因,以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和谨慎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后称现行准则)。在现行准则颁布之前,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相关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散见于1999年出台的有关具体准则、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改后的一些具体会计准则之中。现行准则的诞生是我国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跨越和重大突破,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的重要标志,它的出台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资产减值损失及其转回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趋同,但在资产减值损失是否转回的问题上却存在实质性差异,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比较严重。本文通过国际对比,以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张洪君 《会计之友》2006,(16):63-64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趋同,但在资产减值损失是否转回的问题上却存在实质性差异,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比较严重.本文通过国际对比,以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在目的表述、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规定、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设置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了各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面表述准则的目的,取消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二级科目等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16.
张莉 《民营科技》2009,(11):22-22
为了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及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新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应用现状,提出相关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自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1997年颁布实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以后,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对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了积极作用。至此,也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规范进入到一个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时期。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加入WTO以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会计准则体系的这次历史性变革,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内容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会计是企业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变革也必将对我国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带来诸多挑战与机遇。 (一)资产减值计提方面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新准则规定,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而“盈利上升,多计提跌价准备;盈利下滑,再将跌价准备冲回”,这曾是上市公司调节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我国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了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重新规定了减值损失可作转回处理。这一变动,必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利润等产生影响。文章指出了我国会计实践工作当中资产减值准备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减值的确认、计提直至转回应是完整的资产计价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本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辉 《民营科技》2010,(9):42-42,44
论述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发展历程,对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但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