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资本论》和《反杜林论》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对照,以及马克思主义其它经典著作的分析。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传统教科书上写的“生产关系”。也不是误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和交换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交换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物质生产的生产方法、协作方式等;其二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其三是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方法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围绕着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词,展开了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理论基础。本文动态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考察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长期变动及其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证实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关系的存在;通过考察使用价值的主客观两个方面及其长期变动状况,重新界定了人工的“绝对富裕”和“相对贫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逐步改善现象掩盖下的“剥削”。  相似文献   

5.
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话题。在对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生产工人从"局部工人"向"总体工人"转变的逻辑。"总体工人"是由片面的"局部工人"社会地结合而成的一个总体性存在,它是在协作之中生成的一种有机的生产关系,它顺利地实现了生产活动在时间上的继起和空间上的并存。"总体工人"的出场一方面充实了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了剥削材料、延展了剥削范围、构筑了严苛的劳动和工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未能实质性地改变阶级关系,"总体工人"依旧是自由的一无所有者、剩余价值的生产者或人格化的剩余劳动时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工人"的概念,不仅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参照,也为我们展望人类未来前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6.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整部《资本论》始终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并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的。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分析商品开始,正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和“经济细胞”,因为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最一般的关系。在深入剖析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时,马克思又强调了认识劳动二重性的意义,那则因为提出和分析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既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抽象法的典型表现,同时这一点还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资本家--工人"模型中企业家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用名的“资本家——工人”模型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制度内在规律性。抛开马克思经济学中“阶级成分”,可以看出资本家追求利润时的企业家特征,马克思对这种特征的描述反映了现代企业家理论的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问题存在较多争议,在长期的讨论和争辩中大致形成了“宽派”“窄派”和“中派”三种观点。何炼成先生正确领悟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是反映一定生产关系本质的根本思想,特别强调生产关系在划分生产劳动问题上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何炼成学派。陆立军先生继承和发展了何炼成先生的基本思想,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何炼成先生的方法论重新梳理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表明,我国经济学界大多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首先,马克思没有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其次,马克思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一是生产资本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一是生产商品资本的劳动是生产劳动;最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  相似文献   

9.
在蒲鲁东看来,资本是表征着平等关系的价值和产品,只是由于取息的贷放才使其具有了剥削性,只要取消贷放、消灭借贷资本就能恢复资本的平等本性并消除剥削。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剥削劳动即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价值增殖,乃是一切资本的普遍本性。为此,资本家必须与工人发生雇佣关系,后者作为一种单向度、不平等的权力-支配关系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把资本看作是一种“形式规定”,它由“物质规定”和“本质规定”耦合而成,前者指价值和产品等物质载体,后者则指雇佣关系这种独特的生产关系。把资本等同于价值和产品,表明蒲鲁东并不理解资本的本质规定和物质规定的区别;认为交换价值永远不会发展为资本,则表明他也不理解二者的联系。马克思对蒲鲁东资本观的批判性超越,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克思生态学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伯克特从资本积累的反生态性出发来研究马克思的环境危机思想,指出马克思考察了由资本主义产生的双重环境危机,即资本积累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危机。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表现,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了消解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联合生产。伯克特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政治经济学解读,不仅对捍卫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而且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该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深刻分析时,曾运用了一系列的相应的经济范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历史暂时性,作为这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的经济范畴也具有历史暂时性。一旦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灭亡了,这些经济范畴也就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2.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作“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其中包括狭义的生产关系、流通关系、分配关系与消费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从来没有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没有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总是互相矛盾、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结合、互相统一在生产之中。我们将生产分析看来,可以  相似文献   

13.
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序言中说,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其中的“生产方式”的真义,至今仍存在歧见。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这样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相符合,与《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相契合,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的有关术语的真义相一致,也与《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基于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两个维度,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向标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判的。立足于历史主义维度的生产力标准,通过对生产的物质方式、生产的劳动组织方式、生产的社会方式、生产方式的现实基础四维研究,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其相对正义的一面,但立足于结构主义维度的生产关系标准,又彰显了其非正义的一面。马克思憧憬生产方式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要素的和谐,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恶化的不可逆性而必须强力建立新型生产方式的理论推断。全像解读马克思生产方式研判理论,对现代生产方式合宜性问题、检验标准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适性问题、超经济条件如何保证生产方式合宜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把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劳动才真正创造财富。马克思对生产劳动问题的考察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从简单劳动过程出发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从价值增值过程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统一的角度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其中的基本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必须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其次,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必须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仍然是创造财富;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商品经济一向被看作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仔细分析,商品经济既包含有生产关系,又包含有生产力,既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又属于生产力经济学研究范围。为了避免二者重叠,应弄清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这是大家公认的解释。而生产关系究竟包含那些内容,基本上有两种论点。第一,四环节说。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的论述,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方面的关系。“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第二、三内容说。斯大  相似文献   

17.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分支。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考察, 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历史和逻辑分析,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 与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相比,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更加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及其方法来认识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分析,是从生产关系一般的角度阐明了经济危机根源于商品货币关系.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既是从生产关系两重性关系的角度对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会和怎样会导致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分析,也是从生产关系特殊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雪阳 《新经济》2023,(12):131-141
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运用哲学批判同政治经济学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马克思揭示了“机器”原初诉求与“资本”之间的深刻对立。他指出,有悖于某类“常识”,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工人遭受到更为深重的剥削与压迫。本文从“劳动时间延长”和“劳动强度提高”两个方面逻辑性地梳理了马克思有关机器大生产中工人遭受剥削压迫的论述,深入讨论了马克思对“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提高”原因的分析,进而从马克思理论的“总体性”视阈出发,在强调“机器”(技术)阶级性基础上提出,应当且能够展望一整套迥然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崭新机器(技术)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