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最早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1979年算起,已经有9今年头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并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承包制自身 相似文献
2.
谁都明白,农田是农民维持生计的命根子。但如今,如果你到农村去,只要你留意,眼下有些地方,在一片片葱绿的良田之中,时不时会出现大一块、小一块未耕种的白茬田。为什么被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农田,如今似乎已不具备多大的魅力?为什么有不少农民正开始从世代生存繁衍的土地上撤离?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深入到一些农村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问题的核心是种田比较效益低,农民负担过重。尽管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出台了不少强力措施,但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成本过高农民收益甚少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价格一直在高位上徘徊,导致农业生产单位成本上升。与此同时,由于农副产品尤其是粮食销售不畅,价格不涨反跌,致使不少地方农民收入减少。虽然在收购环节,国家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明文规定粮食部门在粮食收购中除可代扣农业税外,不准再代扣其他任何款项,但有些地方的政府领导,却无视国家的规定,强迫粮食部门代扣“三提五统”等收费项目,致使农民交粮得不到钱,甚至出现了卖粮收入不够成本支出,反而要自掏腰包的反常现象。配套服务薄弱农民种田困难太多不少地方农民种田,存在着机耕... 相似文献
3.
4.
《农村工作通讯》1996,(3)
金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总人口59万,其中农业人口54万,耕地面积87万亩。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并实施了"农贸带动"发展战略,注重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由增量型向高产、优质、低耗、高效、集约型转变,加快了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的进程。199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6元,财政收入实现1.1亿元,3年增长了3倍,其中来自农业的部分占70%以上。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三个环节。一是调整产业布局。在市场预测、资源调查和相关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了统一的产业布局,一个乡镇或条件相同、区位相近的几个乡镇集中发展一个产业,从种养、储运、加工、销售等环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持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看到我国粮食就总量而言,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叫做“阶段性的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就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在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积极意义不仅仅限于解决农民卖粮难、粮食企业仓容不足和财政补贴负担较重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使我国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走 相似文献
6.
4月23日,农发行召开全系统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一季度业务经营情况,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和农业形势,部署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7.
这里刊出的“从农桑立国到林草兴邦”是92岁高龄著名生态经济济石山同志的新著,供读者学习与实践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赴吉黑粮食调查组 《农业经济问题》1987,(8)
东北三省的经济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征,粮食生产的发展较之内地各省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的宗旨,是在对该三省调查的基础上,试对吉、黑两省在较长时期内粮食生产发展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及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的系统思考,提出一些供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有关研究表明,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我国人口将达16亿。按人均每年400公斤谷物的温饱型基本需求计,粮食总产必须达到6.4亿多吨;如以450公斤的足够标准计,粮食总产要达到7.2亿吨。按照目前5亿吨的粮食产量.我国还需要增产1.4~2.2亿吨.才能满足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粮食需求。 相似文献
11.
12.
13.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农业机械化在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选取湖南省2008—2019年的农业相关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拓展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检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为0.919,农机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为65.82%。在此基础上,从农机研发投入、农机补贴、农机宣传与推广3方面提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兵团1991年~2010年期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为:兵团农业机械化对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15.72%,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为21.90%。表明兵团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兵团的特殊性,兵团农业机械化并没有导致兵团农业劳动力的大幅度减少,致使兵团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并针对测算结果,提出了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诗蕴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8,9(3):3-6
一、“六五”是我国农业生产最好时期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改革使长期停滞的农村经济已经活跃起来。我国的粮食生产经过“六五”时期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5年平均粮食年产量为37060万吨,比“五五”期间平均年产量增长21.4%,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1984年粮食总产量40731万吨,说明我国粮食已具有4万亿吨的生产能力。人均占有量由“五五”时期的317公斤提高到362公斤,1934年曾达395.5公斤,突破了建国后30年来长期只有300多公斤的水平,为我国畜牧业、水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棉花、糖料、油料等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产。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一 吉林省东部地区,幅员广阔,自然资源丰富。面积1.74亿亩,人口1,150万,主要属松嫩平原向长白山过渡的山前地带。地貌复杂,天然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按自然生态系统划分,有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丘陵草坡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低洼地沼泽生态系统和湖泊、江河水面生态系统等。这些自然生态系统,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曾遭到不 相似文献
20.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4,(2):27-30
23日8时,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农委主任、党组书记王守臣率省农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各处室主要负责人等一行20余人,来到位于公主岭市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进行为期一天的交流、学习、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