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客观以及科学地评价和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消费水平及人民富裕水平三个维度,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组合评价模型对遵义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进行区域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组合评价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遵义市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其中相对发达地区(第Ⅰ类区域)3个、欠发达地区(第Ⅱ类区域)2个、不发达地区(第Ⅲ类区域)9个。今后应加强对第Ⅱ类、第Ⅲ类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也要确保第Ⅰ类地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4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投资消费三个方面建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辽宁省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大连、鞍山、锦州为中心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以及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附近,辽宁省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制定相关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河北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十分明显,选取8项经济统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保定市22个县(市)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并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省7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比较分析黑龙江省2003、2008与2013年县域经济指标权重和县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并结合ESDA法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明显,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2)局部差异方面,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西部边缘化"特征和经济退化现象,"HH"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哈大齐"地区;"LL"区主要集中在以克山县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并有向四周扩散的趋势。(3)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和比较优势,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黑龙江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甘肃省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以2009年数据为准,构建了甘肃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21个民族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与比较。结果表明,地处甘肃 河西的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地处甘肃中南部的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据此,提出促 进不同类别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明确绿色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运用DPSIR模型,从经济系统、生活消费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以及产业与技术系统5个方面选取28个指标,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依据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法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种类型:绿色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较高水平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和绿色经济发展一般水平地区。最后,通过对各种类型城市共同特点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各地市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剖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典型分析  黑龙江省有69个县(市),包括17个县级市,51个县、1个自治县,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社会原因,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差异,既有经济基础较好的9个发达县,又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11个贫困县,既存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又存在结构和模式的不同,因此,发展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就离不开对其县域经济发展的两极———贫困县、发达县经济发展现状的典型分析。(一)经济发展水平1.贫困县与发达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发达县国内生产总值为6710.2元,贫困县…  相似文献   

8.
[目的]新形势下,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为优化河南省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加权综合法,在市域尺度研究河南省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结果](1)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豫东和豫南地区良好,除济源市外,西北地区较差;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呈现豫东地区较差,其余地区基本一般的特征;农村生态状况表现为豫西和豫南地区较好,除鹤壁和濮阳,豫东和豫北地区其他各市较差。(2)河南省市域间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分值差异较大,其中济源市、信阳市和鹤壁市的综合评价分值较高,漯河市和商丘市的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各市。[结论]该省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极不平衡,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地区间差异,将有利于该地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对辽宁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09年全省县域GDP达6704亿元,同比增长27.24%,占全省GDP总量的44.50%。本文运用聚类分析原理以及SPSS统计软件对辽宁44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类、比较和研究,更准确地为各县(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定位,为制定辽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长株潭23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长株潭县域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得分进行测算,分析了2008—2017年长株潭23个县(市、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长株潭土地生态安全均值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有所改善;(2)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和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趋向于平衡;(3)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4)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性逐渐增强,但研究期内尚未出现优质协调型城市且良好协调型城市也只存在于个别城市,耦合协调性有待提升;(5)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空间格局类似,只有局部发生改变,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态势;(6)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北高,西北、西南和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农业资源利用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入手,文章以内蒙古12个盟(市)为研究样本,从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压力、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经济及社会发展等5个方面,选择18个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权重,测算农业资源利用综合指数,分析各盟(市)农业资源利用的差异,进而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辨别内蒙古农业资源利用的区域相似性。结果表明:(1)从农业发展因子得分来看,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及兴安盟分别为1.870、1.275、1.136及0.165,是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农业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2)从草地利用因子得分来看,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及阿拉善盟分别为1.834、1.372、0.279及1.443,是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3)从社会发展因子得分来看,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及乌海市分别为0.906、1.342、1.493及0.401,是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区域,其农业资源保护面临双重压力。基于此农业资源利用相似性较高的区域可以分为3类,分别是农业主产区、经济高速发展区、草地生态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但各地级市差异明显,各类整治工程效益迥异。根据不同盟市发展与地区定位,从自治区层面综合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确定地区土地整治目标和重点,对部署土地整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共10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12个盟市的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内蒙古整理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4盟市,复垦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通辽市、兴安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传统煤矿产区,开发工程以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通辽市综合效益最为显著。依照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位序排列,内蒙古12个盟市可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为均衡发展重点整治区域,第Ⅱ类为土地整理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Ⅲ类为土地复垦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Ⅳ类为复合类型整治区域。与第I类区域相比,后3类区域各类工程综合效益略低,但具有明显的优势类型。[结论]作为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土地整治工作应考虑不同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适度整治。  相似文献   

13.
运用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采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评价模型等多种方法,对河南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条件、各影响因子及地域分布进行了定量评价,发现河南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条件整体较好,但不同类别的影响因子有所差异,多数景点(区)开发的可达性、整体环境、经济基础、用地条件等较好。但区位条件是制约河南多数景区(点)深度开发的瓶颈因素,设施配套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次,河南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条件在地域分布上相差较大,郑州市明显好于其他各地市,主要原因在于各地的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基础和用地条件的差异。最后,根据旅游资源开发因子的结构差异,将河南18个地市分为综合开发条件好、比较好、一般和较差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城市职能是以城市基本经济活动为基础的;以城市基本经济活动为出发点,在多变量聚类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对河南省18个主要城市进行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6个大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河南省城市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河南省中牟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中牟县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试图探索适合中牟县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并为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调查统计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搜集分析2005~2015年中牟县低碳农业相关数据,构建低碳农业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中牟县低碳农业历年综合得分。[结果]中牟县低碳农业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2015年年均增长率14.50%。其中,农业社会因素、农业经济因素发展得分高于低碳农业综合得分,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90%、25.20%,但农业资源和环境方面发展缓慢,年增长率分别为2.30%、-1.40%。[结论]中牟县低碳农业呈现稳固上升发展态势。2005~2015年中牟县低碳农业数据分析表明,农业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中牟县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农业资源的投入、农业环境问题已成为中牟县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战略性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部刺激因素与外部需求环境皆出现深刻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重庆市自"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及参考联合国HDI(人文发展指数)度量方式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且重庆市内部各县市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别,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重庆各县市应紧抓"新常态"带来的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产业链条,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统计年鉴中城市非农行业就业人口的统计资料,运用城市经济基础分析、多变量聚类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内18个城市进行综合职能分类,分出3个大类、5个亚类,并对各个类别进行职能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挖掘"十三五"规划期间河南省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潜力,有效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形势,减少闲置废弃地、低效用地等的浪费现象,采用人口预测模型、人均用地指标法和多因素综合法等,测算全省124个县(市)的综合整治潜力并提出各县(市)在新一轮整治规划中可整治的指标分配任务。结果表明:现状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利用粗放,到2020年全省理论整治潜力非常大;全省到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潜力远远高于规划目标整治面积,各县(市)之间的综合潜力差异性也较大。研究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充分发挥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潜力,提高整治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土地整治潜力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可利用农业资源紧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发展可持续现代农业产业已经被提上日程。河南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改革省份,在发展特色农业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存在着制约其进一步健全完善的因素。文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部分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因子的贡献率最低,是阻碍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生态因子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提升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永川区青峰镇的胡豆平村、佛岩寺村、凌阁堂村、牌坊坝村和莲花石村的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16个与农户个体密切相关的因子对青峰镇所辖的五个村进行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个村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胡豆平村综合得分最高,其经济发展水平最好;佛岩寺和凌阁堂村综合得分居中,经济条件一般;牌坊坝和莲花石村的综合得分最低,经济水平也是最差的。并在此基础上为提出缩小各村的经济差距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