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     
《上海国资》2007,(11):14-14
全球的公司都到中国来抢占市场,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国内市场上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11月5日在“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战略高端对话”时表示,中小企业应立足国内市场,团结起来夺回定价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王栋南 《开放潮》2004,(2):57-58
《日本经济新闻》发表评论文章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进口的大幅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促进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角”。  相似文献   

3.
李瑞红 《改革与开放》2011,(6):27-28,32
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在目前世界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格局下,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发生的里氏9级大地震.不仅给日本国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对全球以及中国在内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和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敕语》的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对纵贯明治维新直至1945年战败的整个日本近代思想史流程进行一番审视,就不难发现,能够自始至终作为近代天皇制的思想支柱,作为对明治、大正、昭和前期三代日本国民有效地进行思想统制的媒介物,则应首推1890年10月30日颁布的《教育敕语》。毋庸置疑,《教育敕语》是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此,美国日本学学者赖肖尔称之为“保守主义宣言”,日本著名思想史家石田一良评论它是“国家主义者的圣典”。笔者则认为,《教育敕语》是近代日本在西方冲击下,旧与  相似文献   

5.
A.太平洋战争爆发和美国的参战 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是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日本为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9月即开始入侵印度支那。美国认为这无异于日本公开宣战,于是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压力。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所有日本资产.接着英、荷两国政府也迅速采取了相同的行动。这样,三国就同日本停止了贸易。特别是石油贸易。日本消费的石油.88%是进口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市场世界瞩目“要想来中国做生意,一定不能忽视汽车行业。”在近期的《财富》论坛上,主持人、美国《财富》杂志高级工业编辑阿历克斯·泰勒的开场白,道出了世界汽车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随着影响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价格、消费结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等因素的优化调整.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有专家预计,在今  相似文献   

7.
乐黎 《开放导报》2001,(7):45-45
台湾《中时报》5月7日发表章评论中美撞机事件时指出:“美国与中国之间,无论‘交往’或‘对抗’,都是美国保持太平洋霸权的考量,海南撞机事件,提前将‘对抗’提上日程,从此以后,美国可能即以‘对抗’为主要棋路,未来一二十年,这种不冷不热的对峙,将是中美关系的常态”。我赞成《中国时报》的这一看法,但也有两点修正意见,一是中美关系当前和未来的“交往”和“对抗”,不仅仅是美国保持“太平洋霸权”的考量,而且是其保持“全球霸权”的考量,二是中美之间这种不冷不热的对峙,不仅是未来一二十年的常态,而且可能是整个21世纪至少是本世纪前五十年的“常态”。而且中美关系的这种“常态”将对整个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格局都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商情快递     
无迹象显示美国准备撤销加征钢铁税来自反对美国加征钢铁税的国家的官员近日指出,并无迹象显示美国准备撤销该项课税。来自欧盟(EU)、中国大陆和日本的官员是在与美国代表团磋商两天后作出上述评论,美国上月决定对进口钢品加征为期三年最高达30%的关税。一名欧盟官员称,若美国坚持其立场,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成立委员会讨论此项议题。今年世界椰子油产量将下降《油世界》近期称,2002年全球椰油产量将大量减少,从而导致椰子油消费及库存的下降。《油世界》预计,2002年全球椰子油产量将从2001年的356万吨降至336万吨。产量下降将进一步减少库  相似文献   

9.
张巍柏  贺军 《西部论丛》2005,(10):46-48
中国充满爆发力的石油需求一直被视为近两年来国际油价大涨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十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仅为6%.现在已经提高到了1/3,到2020年预期将有60%的;石油都必须来自进口。需求的急剧攀升,使得目前国内弥漫着一种恐慌情绪,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贸》2004,(2):66-67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龙永图就渐渐在媒体上出现得少了,但2003年他又重新活跃起来,只不过他的头衔已经不再是中国入世谈判的首席代表,也不是外经贸部副部长,而是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和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的董事。显然,龙永图退了下来,但外界对他的评论和猜测却没有因此减少,现在他又在做什么呢?回顾辉煌的历史他又在想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王闽 《中国经贸》2009,(14):40-41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已发展成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国际原油价格加速回落,石油投资也出现急剧降温。本文从金融危机出发,分析了石油物探行业的现状,说明了从长远来看,石油行业特别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仍将是稳定的投资行业。提出了面对严峻的金融危机,物探企业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鞋国和出口国.日本是世界第三大鞋类进口市场.在日本鞋类产品进口中,中国鞋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文章通过对日本进出口状况、日本鞋业的管制政策等方面,对日本鞋类市场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增加对日本鞋类的出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基于计量模型的一个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不断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国内出现了“油价倒挂“、“油荒”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严重问题。论文选取了2007年3月到2010年5月的国内成品油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物价总水平是影响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的两个主要因素,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市场挂钩的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争取做到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和宏观调控政策相一致,才能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消耗了世界上3/4石油的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印度等应当联合起来,建立有力的全球战略性石油储备.并且制定一项稳定的机制来输出石油,以应对OPEC的“诡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道》2014,(10):34-37
大大小小的国际气候会议上,中国被美国等国指责似乎已成常态。最近,《纽约时报》更是连发六篇评论,直接针对中国的节能减排、煤炭政策、空气污染治理,甚至于速冻饺子。在它们眼里,这些都是中国加速全球变暖的“罪证”。  相似文献   

16.
过去一、二十年来,美国和日本在贸易领域争端迭起,但这些争端主要是因美国欲打开日本市场而引起的。美国舆论认为,今后美国除了继续压日本开放其市场之外,双方贸易战的重心将逐步转移到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争夺上。 美国《商业周刊》指出,美日贸易战重心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其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依赖日益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0年到1993年的4间年,发达国家的进口没有增长,同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则增长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完成,美国即时地调整了对华贸易政策。其中的重点是强调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三原则,要求中国在解决全球贸易失衡中扮演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的角色,要求中国市场对美国厂商更加开放。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责任论”与“威胁论”一样,不但不会弱化美国对华歧视性贸易行动,也不会解除高新技术出口与纺织品服装进口限制,反而会遏制中国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油市场或许将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 2006年12月6日,商务部发布《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随后的11日,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中国正式对外开放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16日,中美等五国发表《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美国五国能源部长联合声明》。随后的第二天,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中商石油)在京成立。  相似文献   

19.
孙晓燕 《辽宁经济》2009,(11):42-43
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快速上涨严重影响中周经济发展。2008年4月16日国际原油价格再次刷新纪录,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挂牌的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即将收盘时创出了114.07美元/桶的历史新纪录,与此同时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也刷新纪录至111.94美元/桶。石油价格上涨降低消费者的福利,减少生产者的利润,更严重的是它打乱了生产秩序,甚至可能破坏金融系统,最终造成财富的国际转移,同时导致石油进口围经济衰退。对中国而言,由于进口石油需求量迅速扩大,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更加严重。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相似文献   

20.
《海外经济评论》2008,(13):22-23
[英国《金融时报》3月19日]多年以来,决策者一直对全球失衡感到担忧,这种失衡具体表现为美国的贸易逆差和中国、日本及石油出口国相应的贸易顺差。人们担心,一旦贸易失衡状况迅速纾解,外界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信心消散,后果将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