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加息在国内讨论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央行却岿然不动;当人们不再讨论这“无聊”的话题时,加息的政策却突然而至。”千呼刀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让人们不得不去揣测决策层的心理,央行还会继续加息吗?  相似文献   

2.
近期,央行加息的传闻不断。就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来说,加息有加息的充分理由,不加息也有不加息的种种道理,两种观点一直都在激烈交锋。加不加息最终取决于高层的取舍,也正因如此.对于加息的传闻,央行方面一直“不予置评”。按经验判断,加息的可能性偏大,若果真如此,这对A股市场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3.
黄小斌 《银行家》2005,(8):102-103
2005年6月30日,美联储决定将基准利率再度提高25个基点,达到3.25%,这是美联储自2004年6月30日以来连续第9次加息。同时,美联储将商业银行拆借利率的重贴现率也调高25个基点,至4.25%。联储在这次加息后的声明,几乎与5月份一模一样, 只是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更加乐观。美联储在声明中表示,将坚持其货币政策维持于“适当”的水平,并继续引用“循序渐进”的办法来继续其加息的步伐,目前的货币政策依然是“刺激性”的,通过这些表述,市场认为美联储将不会很快停止加息的步伐。具体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利率可能进入上升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行可能继续加息  对本次加息,市场感到最恐慌的是认为从此进入加息周期。虽然此次加息的幅度并不算大,但如果预期今后一段时间会不断加息,市场将会受很大影响。“这种担心应该说不无道理。毕竟这次加息的实质影响很小。”宋国青说,“本次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升幅度仅为027%,并  相似文献   

5.
《中国投资管理》2010,(11):34-34
有分析认为,此次加息后,我国已经进入加息通道,对投资者来说,将不断面临加息风险。因此,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自动“加息”的理财产品,享受加息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正>当地时间5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最新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根据会议纪要内容,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5%至5.25%之间,这是自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连续第十次加息。此次加息后,“后沃尔克时代”最激进的加息周期是否接近尾声?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如何?  相似文献   

7.
逾期贷款加收20%的利息,是促使贷户积极按期归还贷款的经济手段.加息,过去叫罚息,现在叫加息,都是对贷款者不能按契约规定的还款期如数归还贷款而给予的经济制裁.“加息”与“罚息”虽只一字之差,性质是不同的,究竟用词上是以“加息”好还是用“罚息”好,很有研究的必要.从字义上讲,“加”是量之和;“罚”是惩处,对违法(约)者加以的约束,是带强制性的.“加息”与“罚息”虽一字之差,性质迥异,“加息”比较温和文雅而性质不明,对双方是否签订合约均可使用.性质模糊不清;“罚息”含义较为明确,是对违约者强制执行的经济制裁,不管受罚者同意与否,都得执行.解放初期,对私营工商业及农民的贷款逾期,要加收罚息的,那时直截了当的叫罚息.由于私改完成及农业的合作化,对农业生产贷款强调扶持,甚致变成恩赐、救济,因此,罚息就不再实行了,发放贷款上,强调主动归还贷款的多,对法制宣传少,因此造成大量农贷资金的沉淀.  相似文献   

8.
长期定存恐吃“加息”亏 2010年2月12日,央行宣布,自2月2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这也是继年内1月18日以来第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少业内人士纷纷预测,央行可能将加息时间提前到第二季度。  相似文献   

9.
朱蒂 《云南金融》2011,(7):27-27
众所周知,一旦加息短期理财产品就能帮你获得更好的收益。在当下加息预期情绪的泛滥下,短期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成为时下理财产品的明星。但这些理财产品中有些明明只是“打短工”,却最终让投资者变成“长工”,也就是说,有个理财空档期无形中摊薄了你的投资收益。那么如何来“填补”这一空档期呢?  相似文献   

10.
“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是导致美元中期反弹的主要动力,这可能会导致投资资金流向股市和高息货币,金价因此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  相似文献   

11.
尽管此次加息在我们的预期之中,但在时机上却仍然有“出其不意”的色彩。央行没有在“火热”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的时候实施加息,而是选择在温和回落的7月宏观数据公布完毕之后,确乎有些出人意料。本次加息的结构性特征本次加息的特征表现为长期利率调整幅度大于短期利率,相当  相似文献   

12.
信息广角     
取消利息税时机已经成熟近日出炉的宏观经济数据,使得何时加息成为当下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此间观察家认为,取消利息税应优先于加息。目前,取消利息税时机已经成熟。加息之声再起,缘于CPI涨幅连续3个月越过3%这一“安全线“,特别是5月CPI数据高企。  相似文献   

13.
金融人语     
《金融博览》2008,(7):14-14
“一切皆有可能,加息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但加息并不是遏制通货膨胀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王宇 《新金融》2006,(8):19-20
美国的经济波动,对世界经济来说,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更是备受各国中央银行的关注.一个时期来连续17次的加息,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作者认为,当美联储持续加息使美元利率达到5.25%高位时,将面临一系列的抉择:较低的通胀还是较高的增长,继续加息还是停止加息,是选择“中性利率“还是“量化通胀“.对此,作者就其影响所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系统科学地论证了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由利润率调节。中国利率形成机制与发达国家不同,没有以调控货币量为基础,在开放背景下,加息反而可能加剧通胀。由于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针对目前关于加息的争议,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加息造成“利息挤压利润”导致企业经营困境。基于利息本原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表现,目前加息应慎行。  相似文献   

16.
何帆   《中国外汇管理》2006,(1):28-29
2004年6月美联储第一次加息之后,笔在《中国外汇管理》上发表的评述章曾提出,“这标志着以后我们可以会进入一个利率逐渐攀升的新时期。”此后一年多来,美国连续13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已从近六十年的最低位1%上调至4.25%。  相似文献   

17.
何青  余吉双 《新金融》2022,(10):4-9
美国加息对于国际金融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2022年9月14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第52期聚焦“美国加息对我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本文作为论坛的专题报告,基于通货膨胀叠加经济低迷的滞胀时代这一热点背景,聚焦美国加息对欧美金融市场与新兴金融市场的非对称影响,对我国如何“抓住”窗口期、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利用好金融政策调整与国际政策的协调,扩大内需、优化产能和产业结构调整。本刊刊载该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客观地讲,国内和国际虽然客观上都存在需要加息的各类因素,但也存在影响加息政策有效性的其他诱因。就国内条件而言,一是中国现行的利率体系存在管制利率与市场化利率并存的“双轨制”特征,使央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常有掣肘之患,其政策效力必然大打折扣。二是利率传导机制还不够顺畅。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加息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制约国有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同时,金融机构也没有真正将利率作为风险的度量指标,因而加息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不大。三是CPI涨幅中,煤、电、气等燃料价格的上涨是主要因素,而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国际炒家推高油价…  相似文献   

19.
刘玎 《中国外汇》2009,(22):52-52
各国都在热烈讨论“政策退出”之时,澳大利亚央行却在10月6日果断加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3.0%提高到3.25%。但澳大利亚的加息并没有立即掀起全球的加息狂潮,“退出”依然没有上升到执行层面。因此,本期各大金融机构对汇率市场的预期与上一期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20.
各国都在热烈讨论“政策退出”之时,澳大利亚央行却在10月6日果断加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3.0%提高到3.25%。但澳大利亚的加息并没有立即掀起全球的加息狂潮,“退出”依然没有上升到执行层面。因此,本期各大金融机构对汇率市场的预期与上一期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