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06年,中国外贸继续了2002年以来年度增幅不低于20%的高速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3.8%,出口增长27.2%,超过进口增幅7.2%,贸易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至此,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多达10663亿美元,贸易失衡问题继续引起广泛关注,薄熙来部长年初就指出,控制顺差"要被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落实"。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相匹配,采用双受限Tobit模型检验了贸易便利化如何通过中间品进口提升企业出口增加值。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增加值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中间品进口种类增加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中间品进口成本下降产生的成本节约效应、上游中间品进口产生的竞争效应等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表现为非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扩大进口中间品种类,降低进口中间品价格,抑制上游中间品企业垄断,从而提高企业出口增加值,实现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使用世界银行2012年发布的我国1040家服务业企业数据,并综合利用Probit模型及其边际效应和OLS估计等多种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服务业企业参与到出口行为以及出口密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营时间的增加以及具有国际承认的质量认证可以有效提高服务业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密集度。而从企业所在的地区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教育水平、FDI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等因素对此也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进行敏感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成为《贸易便利化协定》接受国,贸易便利化正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文章从进口中间品视角构建了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2007~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总体表现为延长作用,且该效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其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进口中间品价格以及提高进口中间品种类来实现的。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贸易便利化对东部地区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延长作用小于中部地区企业,而中部地区企业又小于西部地区企业;同时贸易便利化对企业核心品出口持续时间的延长作用大于企业非核心品。  相似文献   

6.
7.
《国际贸易问题》2021,(2):16-31
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程度相对偏低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内陆型自贸区能否有效激发内陆地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其扩大进口与刺激出口双重效应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通过2017年3月第三批获准设立自贸区中内陆型自贸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对四川、重庆、湖北、河南和陕西五大内陆型自贸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各内陆型自贸区总体贸易创造效应显著,但存在明显的政策效应异质性特征;相较于扩大进口贸易规模,内陆型自贸区更有利于通过刺激出口实现贸易创造;内陆型自贸区在外商直接投资和汇率水平的调节作用下,主要通过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来发挥贸易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8.
9.
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后,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配额、许可证等直接数量限制制度逐步取消,反倾销这种"合法"的贸易保护措施会成为一些国家实施歧视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随着出口企业数量增多和出口额的扩大,国外的反倾销指控随时都可能来临.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反倾销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进出口经理人》2006,(10):12-12
作为应对贸易收支失衡的最新举措,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5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招的出口退税率。  相似文献   

12.
13.
扩大进口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减少贸易摩擦和提升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进口决策模型,构建目的地出口潜力和企业进口能力等指标,利用200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等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比例风险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和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异质性企业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根据自身进口能力调整进口策略,企业会优先从最具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的国家(地区)进口,能力强的企业会逐步扩展进口边际;我国企业进口以技术寻求为导向,从出口潜力高的国家(地区)进口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并形成后发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进口的扩张可以提升企业的短期出口稳定性和长期出口竞争力。因此,我国政府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口博览会等国际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进口机会,进而实现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能力弱、融资难、缺少自主出口品牌、家族式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非关税壁垒降导致的国际竞争力减弱、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都限制了浙江民营企业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综合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最近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学界开始注意到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综合并行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这方面的观点零星地散见于一些文章中,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峰  焦亮 《国际经贸探索》2007,23(3):54-57,80
文章以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为研究对象,透过中国成为反倾销最大受害国的现象,从企业角度剖析了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得出了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是应对反倾销的有效举措的结论,并提出了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在“积极扩大进口”的强音下,中国数十年来的“奖出限入”的外贸思维与政策开始调整,一些鼓励进口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进口政策绿灯频闪,进口环境日趋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工业企业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和专利数据,研究了2000—2007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从进口替代视角考察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劳动力成本上升总体而言促进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创新,但因创新活动类型和企业的不同而具有异质性。(2)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两类创新活动,但对外观设计创新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对一般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了促进作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和西部企业的创新推动作用不明显。(3)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促使企业通过进口资本品来促进创新活动,但是进口资本品对企业外观设计专利活动的作用不显著。为了解决现有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的不足,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就投资环境对中国企业所做的问卷调查(BEEPS)数据,使用连续logit模型从实证角度探讨了中国企业的出口方式选择,从而为利用贸易中介间接出口的企业识别提供了来自微观视角的坚实证据。结论表明:生产率、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外资资本比重以及产品质量对企业间接出口方式的影响显著;间接出口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所有制不同而存在差异,生产率、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外资资本比重以及产品质量是民营企业间接出口方式选择的决定因素;而国有企业间接出口方式仅受企业规模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