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一直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诸多因素的推动形成了"土地财政"模式。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通过1991~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与当前财税体制的关系加以实证分析,得出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成反比的结论。短期看应该规范土地财政收入的收支、加强监管;长期看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土地出让金制度,彻底扭转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偏好,构建地方政府稳健的"税收财政"模式,根本转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不非我国独有,很多发达国家也都依靠"土地财政"。但国外主要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创造财政收入,这样既体现了公平性,也保证了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而我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并千方百计地抬高地价赚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大陆的土地出让制度来源于香港。因此了解香港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出让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香港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出让制度、土地出让金、地租和地税;其次介绍了香港的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最后对香港的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和大陆的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进行了评论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陆土地出让金管理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征地制度实现了政府对农转非市场的垄断,这一制度造成了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改变农村土地农转非的方式,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则是人心所向。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依靠征地获取巨额的差价,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柱。因此地方政府经营土地财政的行为必然成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的一大阻碍因素。本文根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以及行为特征,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动态博弈模型,揭示出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征地模式成为地方政府的占优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破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促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各地政府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报告陆续向社会公布,备受关注的各地2013年土地出让金数据浮出水面。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达4.1万亿元,刷新了2011年土地出让金收入3.15万亿元的历史高位。2014年伊始,土地出让金还在节节走高,土地财政依赖又出现上扬,之势,土地市场的升温让土地财政再度成为热议话题。我国的土地财政源起于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并在地方事权财权比例失衡、土地市场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出让金在调节土地市场供求、充实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且已成为大部分地方政府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社会保障等资金的主要财力来源。本文结合土地出让金管理实践,就目前土地出让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土地出让金管理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地财政"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从土地财政规模效应来看,土地出让收入不断扩张,土地税费收入与时俱进,土地抵押融资规模也日益成长。从土地财政成因来看,是土地管理体制、土地所有权益地方化、不完善的征地补偿和土地批租制度、单一行政考核机制、地方财政能力相对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土地财政的规范治理提出了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等七条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财产税改革问题上,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租税合一”的观点,即将土地出让金纳入物业税中一并征收。本文从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宜简单地将土地出让金并入物业税,而应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将其作为土地的市场配置手段与财产税制度有机结合,共同实现对土地流转市场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我国省域土地出让金的驱动因子、空间差异与纵向演变,构建科学稳健的财政收入支出体制,促进城镇化的有序进行,本文利用LMDI方法将我国纵向及各省区横向土地出让金驱动因子分解为财政依存度、财政收支平衡度、城镇人口支出效应、人口城镇化效应、人口规模因素,分析其驱动因子贡献与动态演变.研究表明,土地财政依存度与财政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0.
《新智慧》2007,(4):34-35
027.我公司原来的房子是由一家建筑公司开发的,一栋七层楼。我公司购入后,只办有房产证,现我公司需将资金盘活.欲办理好土地使用证后将房产抵押出去。在办理房屋土地使用证时发现,原来此地属于国家政府的划拨地,要补缴土地出让金,还要缴纳相关的税费。请问我公司需缴纳哪些相关税费?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一面是连年不断、刻骨铭心的征地拆迁之痛,另一面却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盛宴。土地收入占比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普遍认为“土地财政”的危害性极大,应该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强制性降温。“土地财政”的形成,既反映出观行征地制度引发的政府牟利动机,也彰显了现行财税体制的弊端,地方政府此种行为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实在不可小视。本文拟对“土地财政”的八个方面的危害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英国土地管制的效果明显,在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互动下,中央与地方土地管理制度相融合,其土地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制度优势。而我国当前的土地管制中存在诸多突出难题,借鉴英国土地管制经验对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体系大有裨益。应进一步优化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制,构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及增值收益的良性互动和协同机制,调整土地出让金征收及土地收益账目管理,并完善国有土地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土地财政与房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确实助推了房价高涨.调控房价的一个可行路径是矫正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从制度上化解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此外,应落实房价调控中的地方政府责任,划清职责范围,必要时启动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一次性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有偿、有限期的使用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大进步,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利用经济手段管好城市土地,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好政府、投资者、购买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土地的价格和价值得以真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土地财政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绑架地方经济、政府行为短期化和滋生社会问题。土地财政困局是造成房地产调控不力的主要原因,我国应改革土地财政,优化房地产税收体系,建立分级补贴制度,加快廉租房建设,设立国家住房开发银行,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土地使用权完全市场化。  相似文献   

16.
"土地财政"是我国经济转轨和城镇化进程中受相关体制、制度等系统性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一种财政模式,并且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随着不同时期生成环境和制度基础的变化,"土地财政"将逐渐迈向后"土地财政"时代。"土地财政"与后"土地财政"时代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基本内涵和参照系的选择方面,更反映在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均衡状态改变的多个维度,进而为后"土地财政"时代消解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以及合理配置土地财政收益提供了打破路径锁定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2007年全国分县数据建立多元截面回归模型,定量估计各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和支出水平对农民收入水平的统计关系,以判断土地征用补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全国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若干相关变量和省份因素的条件下,变量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和支出占GDP比重,与变量农民年收入占GDP比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尽管与模型中的其他自变量相比,土地出让金收支水平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弱。这些发现表明中国县级政府对被征土地农民的经济补偿还是有章可循的,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市场交换法则对地方政府的土地征用补偿行为构成了一定的约束。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政是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热点问题,然而学术界对其生成机制尚未有一致的结论。使用动态多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的土地收益函数与战略选择,揭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于土地财政,既与我国的财政体制与税收结构有关,也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变化以及地方政府的目标构成密切相关。改善分税制的制度设计,创新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违法征地的惩罚力度,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是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了我国地方政府主要用来对财政收入缺乏以及筹集城市发展资金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土地财政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获得了充足的建设资金,有效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提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放缓以及居民住房拥有量的不断提高导致土地财政不可避免的走入下行通道.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常态背景下土地财政衰减的必然性.然后,在分析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以及房地产投资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借鉴Romer(2001)经济增长"尾效"模型,将土地财政视作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衰减对于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后土地财政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城镇化发展,并给出了一系列财政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