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维斌 《时代金融》2012,(26):120+122
<正>建设项目及房屋租赁属于银行的非金融资产管理范畴,大型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在经历减员增效、机构拆并、公开上市之后,房屋类固定资产进入新一轮调整、购建期。而在金融机构公开上市的前后期,固定资产发生较大变化,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新老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关注并研究,以期降低监管风险及声誉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Semi-APARCH模型,利用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价数据,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及整个银行业的长期(累计)风险和短期风险进行测算,并提出采用尺度函数(scale function)上限加强风险管理的预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及整个银行业风险水平普遍偏高;当前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长期(累计)风险相对稳定,并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隔夜拆借利率的飙升导致银行业风险加大,对此应增强风险预警与防范;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短期风险的杠杆效应较低;中国的银行机构之间存在显著的系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45家上市金融机构为样本,分别使用12种非对称和4种对称Copula模型拟合“系统—机构”二元相依结构,对比基于最优非对称和最优对称Copula-广义Co Va R的估计精度,并从宏观金融和微观机构层面分析影响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时变非对称尾部相依是“系统—机构”相依关系的普遍特征;我国金融业各子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排序基本为“银行>保险>证券>多元金融”;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性较弱,下尾相依性是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关键因素;在危机期间,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对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稳定和改善宏观金融环境是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金融机构业务结构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风险传播渠道随之扩大,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为此,基于尾部风险相依性测算的视角,本文采用时变SJC-copula模型对金融机构间的尾部风险结构进行建模,以分析其非对称性、时变性等复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阈值法构建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尾部风险相依性阈值网络,通过网络分析法对我国金融系统中各机构风险传播的途径以及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呈上升趋势,银行和证券机构的风险主要在其部门内部传播,而保险和信托机构的风险则有跨部门传播的趋势。本文还发现2016年我国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明显增加,考虑到2015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本文认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该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提供相应的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CoVaR模型,运用2011-2015年我国55家上市金融机构的股票收益率日度数据测算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后的单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得出银行金融机构对我国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的结论.然后仿照全球金融稳定图,搭建包括宏观经济风险、外部传染风险、银行信贷风险、货币与金融条件、风险偏好和CoVaR指标的我国系统性风险监测图,为追踪我国系统性风险变化提供基本的建模思路.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期间,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而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我国的金融风险形势面临新的挑战,防范风险仍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相对重要性分析技术方法,考察机构规模以及相关基本面因素对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尾部风险的贡献程度。接着,本文结合边际效应分析技术考察机构规模对风险的异质性效应,深入分析“太大而不能倒”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前沿的面板平滑转换估计模型,研究机构规模与尾部风险的非线性关系,并分析基本面因素对该异质性效应的影响力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等金融机构规模的增加能够有效缓释我国金融系统的尾部风险,但该影响效应将随着特许权价值、资产质量、杠杆水平、成本水平、收入结构、贷款结构等基本面指标的变化而出现显著的非线性转变。在此基础上,对强化我国金融系统中的风险防控薄弱环节、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吸收能力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金融业各个类型业态的关联度视角出发,以中国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样本,使用股票交易数据,在剔除系统风险因子后,测度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类型上市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度。实证结论表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联度风险显著高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组合会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度风险,而对于证券公司来讲,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融合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关联度风险。  相似文献   

8.
李平 《中国证券期货》2013,(2X):171-171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03年国务院深化改革试点以来,深入推进产权改革,整体面貌发生实质性变化,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业务流程的日益复杂,农村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原有的组织和行为习惯仍在发生作用,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积聚,特别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造成巨额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防范风险和案件的发生,巩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现状的阐述,分析其特点和不足,并对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MES、SRISK和CES三种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评估了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研究表明在均使用公开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的条件下,MES和CES指标时效性较好;SRISK对于综合规模、杠杆率等信息的评估结果更可靠,时效性略差;SRISK和CES样本外预测效果较好。本文以SRISK指数为基础,参考MES和CES指标,按系统重要性将中国金融机构分为三大类,商业银行贡献了系统性风险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有上升趋势。本文还发现样本期内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是动态变化的,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系统性风险集中在少数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需要保持动态监测,加强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上市金融机构2008-2016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金融机构高管薪酬风险敏感性问题.结果表明: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与高管薪酬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金融机构高管薪酬契约存在风险敏感性;相较于非国有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高管薪酬风险敏感性较低;以监事会人数、监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占比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代理变量,管理层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风险承担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基于QFVAR模型的广义方差分解方法测度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在极端负面与正面冲击下的尾部风险溢出,并分析金融体系和各家机构的风险溢出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机构间风险溢出的主要渠道以及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期间,金融体系面对不同方向冲击所产生的风险溢出水平具有截然不同的趋势特征,左尾溢出(负面冲击)和右尾溢出(正面冲击)分别由金融市场波动与行业杠杆水平所驱动。第二,受到负面冲击后,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风险溢出水平,而杠杆水平较高的机构则是正面冲击下的高风险溢出机构。第三,金融机构在负面冲击下通过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渠道向外溢出风险,而正面冲击引发的风险溢出则主要通过信息关联渠道得以实现。第四,流动类政策工具可以显著减弱金融机构在直接关联渠道下的风险溢出水平,而资本类政策工具则可以显著减弱机构在间接关联与信息关联渠道下的风险溢出水平。  相似文献   

12.
医院固定资产,如医疗设备、房屋等,是公立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障。本文以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运营管理风险及应对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运营管理风险的研究背景,其次分析了固定资产运营中存在的风险,最后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为业内相关人士提供一定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机构集聚、风险传染与香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作为银行金融机构集聚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经受外部冲击后银行系统脆弱性的内生性及传染机理。本文把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划分为共同冲击和相互传染两个过程,选取香港上市银行2006年到2011年的股价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中资、港资及外资三个组别的金融机构个体风险特征,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测量香港银行体系的条件风险价值,判断香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并分析影响香港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对共同冲击的抵抗能力较强,而港资银行的抵抗能力优于内地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传染和风险溢出效应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增加,而且不同规模银行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溢出程度不一样,规模较大银行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VaR、MES、CoVaR以及ΔCoVaR四类风险测度方法,对我国A股56家上市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展开研究,并结合前沿的风险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研究角度考察了我国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染。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风险测度指标均能准确识别出我国金融部门风险集聚的尾部事件,而且金融体系整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跨部门风险传染效应。此外,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逐年攀升,且传染中心在“银行钱荒”、“股市熔断机制”等事件中发生了相应改变,其中,在“钱荒事件”中,银行部门等成为了风险传染的发源地;而在“熔断机制”事件中,房地产与证券部门则成为风险传染的网络中心。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与监管机制的若干建议,使得本文研究对于“防范跨市场、跨产品、跨机构的风险传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聚焦于银行,对于金融机构系统风险的确定和评估则主要关注机构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尚未从机构的风险传染状况及定价估值水平等视角进行考量.对此,本文采用学界新晋发展的Clayton Copula函数方法和MST网络模型,构建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下尾依赖网络;结合网络拓朴指标,...  相似文献   

16.
客户洗钱风险是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选取不同类型银行代表机构,从其客户洗钱风险管理机制及运行两个维度,梳理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管理有效性现状,发现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管理在客户洗钱风险等级核验、信息共享联动、高风险客户洗钱风险管理、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等方面存在潜在风险。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开展客户分类管理原则、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应完善监管层面相关配套规范及机制、完善机构内部洗钱风险管理机制及配套保障、提升高风险客户管理的联动性和有效性、将客户洗钱风险融于机构整体洗钱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会通过风险溢出效应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风险传染,并在整个金融体系内不断传播和扩散,由此风险溢出效应开始作为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并运用CoVaR方法,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溢出进行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农、中、建四大行对银行体系整体的风险贡献度较高;城商银行,如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虽然规模较小,但风险贡献程度却超过了部分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超过了交通银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业务量不断上升,但业务运行情况并不乐观,逐渐暴露出一些风险问题。担保机构是以何种方式将风险传导给银行的,理清缘由,避免类似风险的发生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刘佳 《时代金融》2012,(12):129+156
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对金融机构加强经营资金的管理、资金的安全运营、取得资金所带来的收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本文从遴选和培训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风险控制机构,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等三方面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佳 《云南金融》2012,(4X):129-129
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对金融机构加强经营资金的管理、资金的安全运营、取得资金所带来的收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本文从遴选和培训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风险控制机构,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等三方面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