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人口统计和预测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在2013开始下降,之后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水平逐步向发达国家趋同。由于人口结构变迁的不可逆性,只有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才可能实现富裕与老龄化的同步,解决"未富先老"问题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中等收入阶段结束人口红利期,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通过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等方式来填补人口红利消失所产生的增长缺口,其中转变政府参与经济的方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强调,必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特征,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维持人口数量的巨大规模;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必然结果,激励生育的政策效应之所以呈现递减趋势,根本原因在于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安排;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等价于生产力的提高,对人口增速下降作出简单的负面评价并不可取;担忧人口红利消失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老龄”以及“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应当辩证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效应;中国式现代化若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将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才红利。如果仍然沿用传统思维方式来看待人口格局,就会忽略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错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3.
秦洁 《全国商情》2012,(6):30-32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刘易斯拐点到来,必然伴随着人口红利式微。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必须着眼于人力资本投资,即在以往以"量"取得人口红利的优势消失之后,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再创以"质"取得的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了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效应,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利用我国1991-2011年的人口经济数据,对我国人口红利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应挖掘潜在的人口因素机遇,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王志立 《企业家天地》2011,(12):198-200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刘易斯拐点到来,必然伴随着人口红利式微。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必须着眼于人力资本投资,即在以往以“量”取得人口红利的优势消失之后,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再创以“质”取得的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6.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中国本年经济增长为7.5%左右,让经济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这意味着中国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开始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因为支撑中国三十多年的人口、制度、净出口和投资的红利在慢慢在消失,但是中国才刚刚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如何防止陷入到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寻求到新的“增长红利”;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调整好产业、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结构,汲取“结构红利”,转变“人口红利”为“人力资本红利”。  相似文献   

7.
从来源和结构角度分析了第一个人口红利和第二个人口红利的结构特征,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第一个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做出判断,并从建立更具有弹性和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投资体系、富有激励性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探讨了第二个人口红利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背景下的中国,伴随着改革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失业问题日益严峻。本文从关注人口投资的效率着手,对中国的人口投资现状与失业治理所面临的障碍进行分析,试图理清人口投资与失业治理的关系,以提出从人口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WIOD数据库提供的2000—2014年投入产出数据,就人口红利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做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人口红利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人口抚养比衡量的人口红利下降将制约制造业总体出口国内增加值上升;对于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及不同出口形态产品的国内增加值,人口红利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特征;高技能劳动力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科技研发和产业规模等因素也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产生显著影响,但由于行业要素密度的差异以及产品出口形态的不同,各个因素的作用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养老保险收支压力加大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宁夏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降、老年抚养比1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宁夏养老保险收支压力加大,2020年宁夏首次出现养老保险收支缺口。本文基于宁夏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对未来养老保险收支缺口情况进行测算2,结果显示:预计未来5年宁夏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达到峰值,随后老年人口占比将加速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逐年加深,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将持续扩大,预计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增速达到8%以上,才能保障未来养老保险收支总体可持续。基于此,本文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科学合理运作养老保险基金、促进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初的制度设计原则是追求效率、兼顾公平,发展方针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与当时经济发展理念一致。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经30多年的运行,目前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各级政府财政补贴额逐年上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可持续性发展危机。此外,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制度现存的危机。在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又处于转型时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要继续强化广覆盖、保基本的发展方针,通过改革统筹基金的保基本功能,借助与养老保障相关的政策制度强化其基本保障能力;通过建设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继续扩展企业年金的普及率,强化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式养老保险基金在富有群体中的推行,最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工作进展缓慢,而且保障水平较低,而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由于一系列障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在继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改革,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第三支柱的发展,而商业个人年金保险正是第三支柱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采取合理政策促进个人年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大,人口老化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年金保险、长期看护保险商品的创新与发展,将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但我国存在老龄化保险市场份额偏小、税赋优惠诱因较低、保险需求开发不足、保险发生率评估信息缺乏等问题。应组建研发团队,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引进国外新型态保险商品,实施税赋优惠,重视风险评估在精算实务中的应用,强调信息披露,积极发展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  相似文献   

14.
我国总的人口红利仍处于高峰状态,但将逐步进入后人口红利期。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以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在总量与结构、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的矛盾;基础教育水平虽然整体提高,但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是造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根本原因。政府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模式、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等方式,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达到增加人口红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解决已经迫在眉睫,而我国六成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所以农民养老问题尤显艰巨。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根本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虽然北京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为发达,但仅依靠政府财政也难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需要商业人身保险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扩大覆盖面,提供多层次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前人对中国未来时期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预测的基础之上,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财政负担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财政解决基金缺口的可行性建议,认为应通过扩大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法来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对其存在的重点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数据以及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中国近年来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利用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保养老补充的建议,以期为建立起全社会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和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人口红利,福建省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的,其效应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福建省是否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福建省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小乃至消失,在充分把握人口红利效应的同时,应从人力资本的积累、产业结构的转型、劳动力的流通、就业机会的创造等方面着手,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平是每个国家、社会和个人追求的目标,而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未能体现公平的原则。为了实现公平,今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用法律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将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同纳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范围;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比例要考虑受教育年限的因素;妥善解决老人、中人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问题;以职业年金制度体现高素质人才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