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银行中心体制的代表,它与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的金融体系相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萧条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模型曾经被认为效率低下,但是,2007年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向我们重新提出了金融体制与金融风险的关系问题.本文将分析当今世界两种金融体系的特点,并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体制性原因进行探讨,主张我国需要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银行中心体制的代表,它与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的金融体系相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萧条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模型曾经被认为效率低下,但是,2007年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向我们重新提出了金融体制与金融风险的关系问题.本文将分析当今世界两种金融体系的特点,并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体制性原因进行探讨,主张我国需要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对我国入境旅游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港澳台、韩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我国主要客源地区及国家入境旅游人数及外汇收入出现严重下滑。为应对和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旅游复苏计划与措施来度过难关。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认为,股票等资产价格波动会通过"负债-通货紧缩"、"资产价格-债务危机周期"引发银行危机乃至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是造成"资产价格-债务危机周期"的外部原因;银行缺乏监督、银行与借款者信息不对称等是造成"资产价格-债务危机周期"的内部原因.关于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之间的关系,理论界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之间没有矛盾,或从长期看二者是相互加强的,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弹性通货膨胀目标"把二者统一起来;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相冲突的,货币稳定与金融不稳定可能同时存在,币值稳定可能诱发金融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人们开始关注影子银行,2008年当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时,影子银行引起了世界的重视。其实,与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一样,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也表现为银行恐慌。银行的本质是持有长期资产,创造短期证券。随着经济发展,银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无论是私人银行的银行券、现代银行的活期存款,还是今天的回购协议,都被设计为短期负债,可随时赎  相似文献   

6.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教训。日本和泰国在这场危机中具有典型性。对日泰两国金融危机成因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金融企业盲目的投资冲动和缺乏监管以及金融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是其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7.
关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关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从西方经济学角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角度进行了广泛、全面地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两种理论与方法进行简要比较和评述。另外,本文还对我国应从此次危机中获得的启示进行了简要整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有经济的突出矛盾是国有企业负债过度,而国有企业负债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和巨额膨胀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隐患,它加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动摇了国民和外国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甚至极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资产过多与企业的过度负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解决银行不良债权问题必须与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结合起来。最近出台的债权转股权可以说是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及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我国银企不良债务的现状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70%贷给了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金融危机是因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和金融监管缺位造成的。危机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确保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所产生的贸易溢出效应、产业联动效应、金融市场效应及国际负债效应。分析了金融危机对闽台经贸产生的影响,并尝试从中寻找实现闽台进一步合作的对策,以期为加强和巩固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少子高龄化的不断加剧给日本公共年金财政带来巨大挑战。公共年金空洞化、年金积立金运作收益负增长使国民对现行公共年金制度不信任,越来越多的人拒绝缴纳公共年金,导致日本公共年金财政危机不断凸显。目前,日本政府将解决公共年金财政危机,恢复公共年金制度的信誉作为公共年金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少子高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中国,总结日本公共年金财政危机的经验,对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避免中国老龄化高峰期出现养老保险财政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最近,美国连续和集中爆发了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次贷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这样说,美国金融危机目前已进入高潮。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贸易三个角度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把全球金融联系在了一起是美国金融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这次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损失,其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并会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不会成为金融危机中的安全岛,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将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4.
"3.11"大地震使日本处于二战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灾难的叠加效应使日本经济复苏步伐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日本经济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应关注的是财政危机空前恶化、贸易逆差屡破纪录、日元汇率迅速攀升、通货紧缩长期困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恶化,对日本经济回升造成严重阻碍。加上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日本政局不稳等带来的消极影响,未来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是基于建国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新的建设时期,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将要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初始条件基础上,从内部环境、国际环境、体制环境等视角研究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变量,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最后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华尔街金融风暴是已绵延一年多次贷危机的总爆发,它引起了广泛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商业银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危机管理。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更应加强支农力度,从源头上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拉动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健、健康发展,从源头上避免经济危机引发商业银行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在的反垄断政策以新制度经济学派为主导思想,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社会福利和维护公共利益。中国的竞争政策应当支持垄断竞争和寡头结构,实现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相平衡。中国反垄断法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导向和反垄断法实施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相协调。把银行业作为适用例外领域有助于加强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金融危机期间,产业政策应当优先适用,根据反垄断法做出的裁决还应当进行产业政策审查,反垄断法的实施应当为产业政策服务。金融危机过后,反垄断法应当与产业政策法平行适用。反垄断法的两个基本原则(社会整体效率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可以为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全面落后的外围国家,最直接的原因是与金融有关的各种因素,包括国际资本的外部冲击、盲目推进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不力、金融市场发育比较落后、金融体制不健全等。中间层次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国内经济失衡、经济周期和全球经济失衡。而更深层次的因素则与东亚的发展模式、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弊病和弱点有关。亚洲金融危机可谓前车之鉴,全面探究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有效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应对外部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治理全球金融危机综合症、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全面落后的外围国家,而2007年金融危机则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高度发达的中心国家,但两者都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断裂导致的,都是对制度模式、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调整。两次金融危机成因的共同点在于金融监管缺位、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相对较低的居民收入、过度的国家干预、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流动性泛滥、技术创新衰竭和市场经济进行周期性调整。两次危机成因的不同点包括引发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震源、技术创新衰竭具体类型、具体制度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背景在于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从外部压力来看,我们面临着金融危 机、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这四大难题;从内部压力来看,我们面临着责任约束、环境约束、资源约束和土 地约束这四大挑战。从金融危机、减排承诺、高度耗能和耕地红线这四个视角来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 不容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