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年3月底,合肥市61中高二(三)班17岁少年曹蕴涵的神话科幻小说《阿风之寻母记》再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部15万字的新作是少年作家的第二部作品。在今年暑假,曹蕴涵又开始动笔写阿风系列的第三部,他拟陆续写出10多部作品,从阿风少年一直写到他老年。阿风系列里始终贯穿主线的是浓郁强烈的母子亲情与传统孝道美德,主人公阿风种种艰难经历使他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情义并重的大英雄。  相似文献   

2.
3.
信贷配给是制约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引入制度因子,量化信贷配给,构建了信贷配给宏观计量模型,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利率和制度因子是造成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两大因子。应合理调控利率、推进深化改革、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致信贷配给现象的原因有利率上限管制,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利率上限条件下的信贷配给会导致信贷市场低效率,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配给则是帕累托改进。通过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可得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5.
小额信贷的影响评价: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乾宇 《武汉金融》2007,(11):52-54
随着小额信贷的发展,关于小额信贷的影响评价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探讨了小额信贷影响评价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鉴于当前国内外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于小额信贷对个人、家庭的影响评价,作者以实证的角度具体考察了农户小额信贷对信贷机构农信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信贷配给理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对于信贷配给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该理论不仅内容多、不系统,且理论模型多又较为分散,实证研究虽已处于起步阶段但度量仍较为困难。中国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研究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零散介绍西方信贷配给理论研究情况,另一类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相应的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为全面理解和把握好信贷配给理论,本文从信贷配给定义、信贷配给理论发展、信贷配给理论模型、信贷配给实证和中国信贷配给理论研究等多视角,对信贷配给理论与实证文献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金融论坛》2011,(7):16-25
本文利用面板联立方程和多变量格兰杰因果检验,分别考察中国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和各省市1978~2007年信贷配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1)信贷配给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区域差异很大。在东部和中部,区域经济发展对信贷配给影响较小;在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信贷配给的影响较大。信贷配给对西部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咸宁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个案研究,对信贷配给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如果从信贷“有效需求”角度出发,贷款难存在结构性特点,即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而其他产业企业不存在明显的贷款难问题。这一结论对信贷配给理论给出了基本否定的验证。第二,如果从广义信贷需求出发,对于存在贷款难的工业企业,我们发现,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逆向选择论比道德风险论更贴近实际情况。第三,我国的贷款难存在“非价格壁垒”现象,这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两个方面,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给予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曲基础上,从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两个方面,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给予了简要坪述.  相似文献   

11.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以Stiglitz和Weiss的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描述行政命令强制实施的配给政策对国有企业所造成的扭曲现象,指出判断国有企业数量是否合理的标准是:社会是否以最小的经济代价生产了必需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2.
陈卫东 《济南金融》2009,(12):76-79
在目前的农村信贷市场上,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构成了信贷的供给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担负起支农、兴农责任时,尚有部分保留,而非正规金融由于"先天不足",其借贷活动的规范仍需长期的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这就导致了"涉农贷款难"。为此,本文从"三农"的角度,用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当前农村信贷配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涉农贷款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农"视角的农村信贷配给分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农村信贷市场,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构成了信贷的供给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担负起支农、兴农责任时,尚有部分保留,而非正规金融由于"先天不足",其借贷活动的规范仍需长期的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这就导致了"涉农贷款难".为此,本文从"三农"的角度,用微观经济学巾的相关理论对当前农村信贷配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涉农贷款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特殊设计的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对农户面临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进行调查和识别,并实证分析影响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将灵活的利率差异化管理作为弥补潜在贷款损失的手段。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中多种类型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并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合约特征和放贷行为偏好使得一部分农户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一部分农户主动退出信贷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倾向于与农村地区少数生产规模较大、具有稳定收入和身份特征的农户建立稳定的、以重复放贷为基础的信贷供给机制,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农户将面临配给,这与利率管制时期的放贷行为并无本质差异。未来须调整仅仅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融资难题的改革思路,深入到市场结构、信贷合约和产品创新以及包括公司治理、风险甄别和内部管理机制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等微观层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信贷配给、民间金融及农村社会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金融交易具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限制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民间金融在解决信贷配给难题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为了解决信贷配给难题,必须构建民间金融体系.我国农村社会环境适宜于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农村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实际上为农村民间金融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抵押品价值、企业资产规模、企业风险、银行利率、银行贷款审查成本等多个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建立了竞争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企业受到规模配给中,抵押品可以替代投资风险和贷款利率,但投资成功率和贷款利率却很难替代抵押品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相似文献   

17.
信贷配给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尽管国家和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但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做的贡献极不相称,信贷配给现象依然存在,资金缺口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信贷配给理论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解决路径,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基于我国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的信贷配给规则,其次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厘清信贷配给规则与金融周期的内生机制,再次利用信贷配给规则划分我国金融周期,对当前周期进行分析,最后基于金融经济平稳运行的角度,提出完善信贷配给规则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等经济主体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反映出当前信贷配给规则的主要特征;二是当前配给规则会对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效应;三是基于信贷配给规则的金融周期仍在相对高位运行,当前信贷配给规则还有深度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贷市场:特征、效率与组织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近20年来金融改革“重城市、轻农村”,农村金融体系没有根据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来通盘考虑和规划,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量撤销农村地区分支机构,致使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市场中形成了寡头垄断。垄断不可避免地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信贷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社会福利损失、农村信贷供给总量不足、信贷品种创新能力低和对农村借款人实行价格歧视。因此,加强农村金融业务吸引力,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有序竞争和充满活力的农村信贷金融市场,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成本: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家财政用于保证粮食安全的投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使财政不堪重负,导致了政府财政赤字的出现。粮食安全的高成本投入对粮食安全真正起到多大作用,在未来时期政府应该如何降低成本来维系粮食安全水平不降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