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人与自然的进化史是互相斗争回旋式发展的历史,但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的主动权由人类掌握,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通过分析自然反馈给人类的各种信号中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从社会、经济、自然三维角度全方位考虑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反哺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社会生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环保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保工程,日益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各行各业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环保关注度逐渐增加,尤其在建筑行业中环保工程建设及管理的研究也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环保工程是在规划建设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减小环境污染的影响,实现无害、低耗的环保性工程.  相似文献   

4.
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对有效抑制科技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重构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高度融合,提高科技人员的道德素质,发挥科技政策的规范指导功能,以达到抑制科技负面影响的目的,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也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斗争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科学技术。两方面结合决定了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受到人类重视。在现实的行动中,我们要树立"差异共存、竞争生存,协同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把握三个维度:差异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竞争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动力;协同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坚持把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同时,努力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焱 《首都经济》2009,(1):69-71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秉承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瞄准国际先进水准,营造适合自然生态和产业生态良性发展的绿色体系,不仅硬件环境独树一帜,更在营造适宜高端研发和产业成长的发展环境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叶琛 《重庆与世界》2012,(1):63-64,71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读,提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根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实践的观点,并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针对当前的中国生态现状,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以现实的人和自然为切入点,以全面而又科学地阐明人与自然的内在本质关系为中介,系统、科学地建构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范式和实践路径.现今广西民族地区由于特殊地质环境、过渡崇尚资本、价值审视偏向和治理模式失效等因素致使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制约了该地区人、社会和自然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以马克思生态辩证法为理论导向,以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失衡关系及根源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思维理路和有效逻辑模式,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李洁 《改革与开放》2011,(22):132-133
人与自然是一种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是既矛盾又斗争的一个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与表现,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就要运用统筹兼顾的这个方法,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同时还要做到正确认识科学有效的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走一条生产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保持平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美育旨在培养个体感知、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塑造个体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促进个体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美育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要大幅降低油、气、煤的开采量,发展洁净能源;在全社会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各项条款;保护一切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进行理论解析,从人口、资源、环境、时间、空间五个方面,分析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实施“人口零增长”、“资源利用效率‘十倍’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自然资本投资”四大战略,以促进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景观建设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相互融合的目的。宁波生态城市景观建设已有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发展要在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上抓重点。  相似文献   

18.
苏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在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诗歌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诗歌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有着共同的体现,通过对这两种不同地域文化中共同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和谐共生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经济、社会、生态均有待提高的综合体,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如果只注重单一方面的脱贫,扶贫的效益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且极易返贫.反贫困必须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综合治理,才能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目前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吴航 《科技和产业》2002,2(9):23-26
本文在回顾人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恶化及人口剧增是现实中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以此为指导,切实提高人口素质,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府职能及实现全球范围的合作,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