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蓝昊 《现代金融》2004,(11):5-6
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是自1994年起确立的.至今已延续10年。其原因为:一是外向型经济和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导致我国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及目前大量外汇储备的存在。二是由于我国对外资实行优惠政策,海外资金大量进入,这一原因也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三是通货紧缩使市场价格持续下降,人民币购买力提高。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人民币必定对外币升值。而对外币升值.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货  相似文献   

2.
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制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债券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加,为债券市场提供宽裕资金.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对CPI产生影响,从而通过预期利率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影响债券市场.最后,本文建议要以日元升值综合症为鉴,避免人民币大幅度升值,防止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同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完善整个金融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3.
朱国清 《金卡工程》2010,14(6):275-276
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起着价格转换职能。合理的汇率水平不但可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化解外部因素带来的不利冲击。考虑到我国的现行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将在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际收支、利率水平、外汇储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现稳步升值趋势。  相似文献   

4.
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升值2%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从盯住美元转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就使得人民币汇率逐步成为衡量我国经济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尤其体现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方面。本文首先阐述了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效应,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回顾了2005年7月至2014年5月的人民币汇率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探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变动的传递效应,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美两国的通胀率差异、利率差异、经济增长差异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均有较大影响,而外汇储备和贸易条件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处于不断升值的过程,本文以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整理分析最近4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FDI、外汇储备、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相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相对利率这些经济指标月度数据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计量经济的手段分析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性因素,为更好理解我国相关政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9.
吴国平  王敏 《云南金融》2012,(1Z):12-12
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处于不断升值的过程,本文以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0.
汇率是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的综合反映。本文基于经济学中的汇率决定理论,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外汇储备、汇率政策等内部因素,以及国际经济、美元预期、离岸人民币等外部因素的分析,总结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以期启发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策略和调控路线。  相似文献   

11.
影响人民币汇率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彬文 《新金融》2007,(6):27-30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贸易顺差的逐年扩大,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国际收支、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然后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加以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1是重要的宏观经济价格指标。从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跨国长期投资收益以及资本流动等理论和实务的角度着重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并根据今年2季度以来上述几方面发生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作了简单预测。研究发现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主要是中美两国的价格差异、利率差异和经济增长率差异,但之间的相关关系却同传统的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相反。通过构建人民币汇率指数并对人民币/美元汇率进行跟踪和预测,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人民币都将面临贬值压力。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人民币升值可以替代通货膨胀吗?如果可以,定量的替代关系如何?在综合使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后,我们发现人民币升值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抑制国内价格水平的上涨,但其效果决定了升值不能成为抑制通胀的主要工具。另外,通过模型我们还揭示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国内物价的上涨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离岸NDF汇率与境内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离岸NDF市场的交易日趋活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期的影响也日渐增强.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离岸NDF 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民币升值预期,预期升值水平与NDF汇率期限相关;人民币离岸NDF汇率影响着人民币即期汇率,离岸NDF市场对人民币即期市场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在信息传递上表现为人民币离岸NDF市场的汇率信息向境内人民币市场传递.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汇率沟通已成为货币当局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评估了汇率沟通在人民币汇率变动中的效力,并就其效力与实际干预的效力进行了比较。经验结果表明:汇率沟通时滞短,能使汇率朝着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化,且汇率沟通冲击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解释力较强;然而实际干预时滞较长,其效力明显弱于汇率沟通,对汇率变动的解释力弱。这两种政策工具的差别表明,汇率沟通在汇率市场是个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中国1997Q4~2007Q1间的实际数据,对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及其波动性与货币替代率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波动性与货币替代率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与货币替代率则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即中国的货币替代更多的是出于保值需要,不具有投机性。此外,研究还表明,当前中国货币替代率的变化更多地则是受汇率以外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谢杰 《新金融》2010,(6):27-32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部分是由于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应当与实际汇率升值相联系.这与"巴拉萨萨谬尔森假说"相关联,它认为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引起非贸易部门的价格上涨.但人民币实际汇率没有显示出长期升值的趋势.本研究首先扩展"巴拉萨·萨谬尔森假说",并引入扩展的1-2-3(CGE)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在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压低了中国的实际汇率,从而没有观察到"巴拉萨·萨谬尔森假说";如果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服务业部门,即非贸易品部门,实际汇率也将面临向下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持续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是影响我国汇改和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和国际因素三个维度选择影响汇率预期的13个经济变量,并利用因子分析和递归方差分解技术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竞争力因子、美元指数和国际政治压力是影响中长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其中净对外资产和相对劳动生产率对预期的方差贡献较大;财政货币政策因子和美元指数是影响短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其中利率和美元指数的方差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短期影响并不明显,但长期影响显著.因此,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应该尽快转变对外依存度太高的出口增长模式,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企业的建立和培育,通过构建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外部冲击;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避外汇国家持有带来的巨大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外汇市场间不对称汇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关于人民币汇率各市场间关系的研究一般是基于多元GARCH模型,探讨各市场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未能考虑各市场间汇率变动可能存在的"不对称效应":面临正(反)向的较大冲击时,各市场汇率变动表现出同步性;而面临反(正)向的较大冲击时,各市场汇率变动不同步。本文运用SJC-Copula-MG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境内SPOT市场、境内DF市场和境外NDF市场之间的相依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境内汇率市场(SPOT市场和DF市场)和境外NDF市场间的联系仍较弱;SPOT-DF市场在面临大的正冲击和负冲击时均表现出较强的联动性,而SPOT-NDF市场和DF-NDF市场在面临大的冲击时汇率变动表现出"不对称效应":在面临大的正冲击(人民币相对贬值)时,境内汇率市场和境外NDF市场汇率变动不同步,当面临大的负冲击(人民币相对升值)时,境内汇率市场和境外NDF市场汇率变动表现出较强的同步性。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上述"不对称效应"的经济机理,探讨了其经济学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