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史学家认为,唐代茶业最有影响的事件有三样:一是陆羽著《茶经》,二是赵赞立茶禁(收茶税),三就是卢仝写《茶歌》。  相似文献   

2.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的茶叶生产、消费和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在盛唐时期,饮茶之风自南向北吹遍全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于是,论茶专著出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销售茶叶开始了,国家收缴茶税出台了……所以史家有茶“兴于唐,盛于唐”之说。  相似文献   

3.
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生在纳溪的人都有喝茶的习惯,尤其爱喝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大赞过的纳溪特早茶——"二月茶"。,纳溪茶文化源远流长纳溪,自古以来就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记有"纳溪、梅岭产茶"之句。  相似文献   

4.
甘朱润佳茗     
古时齐鲁不产茶,正如唐代茶圣陆羽说得那样:“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但《晏子春秋》中表露,春秋时以国相晏婴为代表的齐国人已开始用茶树鲜叶做菜。茶在齐国一带开始只是用作食物,而不是饮料。而陆羽在《茶经》中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皆饮焉”。在他看来,齐鲁的先民们已开始饮茶了。不管是吃还是饮.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春秋时茶就与齐鲁结缘.这自然包括地处齐地、又与鲁国接壤的济南。  相似文献   

5.
老区特产     
江西婺源县盛产绿茶,其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唐代陆羽所撰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中,就有“欲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舍杂》载:婺源之谢源茶为全国六大绝品之一。明清时期,婆源绿茶被列为贡品,获责靖票斋钦赐金字牌匾。  相似文献   

6.
“千里之外闻茶香,踏青奔来品滇红;梦问同乡陆茶圣,《茶经》可否添内容。”在“滇红”故里品荼,真是一种别样的感觉……大自然的恩赐,让云南省凤庆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在这里,无论是山寨百姓家中那久久不灭的火塘边,还是在古驿道上马帮歇脚的箐沟旁、清澈的山壑清泉畔,甚或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大厦间,都无不萦绕着茶叶奇特悠远的醇香,无不跳跃着茶文化典雅动人的  相似文献   

7.
读了小郭10月3日在《茶趣》后的留言,生出许多感慨。 “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把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浮起。茶叶,有的急急地展示,匆匆地沉寂,有的则渐渐舒展,慢慢升腾……小小的茶杯,就像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人没有追求就没有生活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走向世界》2012,(7):51
民以食为天。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向被奉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当代,在美食之外,茗茶成为了饮食新宠。中国是茶之故乡。唐代伊始,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人墨客辈出,促进了人们的饮食观念逐渐变化,在酒之外开始重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改荼为茶,开宗立派,把茶的饮用提升为一种独立的饮料和文化活动。几千年中,中国人把茶喝出了文化。对于饮茶,不在于止渴消食,而在乎饮茶中体会超凡脱俗的境界,在闲情雅兴中悟出点风雅。  相似文献   

9.
茶叶只是众多农产品中的一种,紫阳只是我省众多茶叶产地之一。自然的禀赋使紫阳茶自唐代即作为贡品而久负盛名,但这个吸纳了全县1/3人口的产业却长期陷入名气渐涨而规模渐衰的怪圈。紫阳茶名盛业衰的现实,指证了一个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普遍问题:优势产品如何做成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0.
防暑药茶     
《中国科技产业》1996,(7):33-33
防暑药茶苦瓜茶鲜苦瓜切断取瓤,放入茶叶后,悬挂通风处阴干,将外部洗净擦干连同茶叶切碎、混匀,每天取10克放入保温瓶内,沸水冲泡,当茶频饮,能清暑、明目、解毒。消暑解毒茶银花、连翘、鲜竹叶各10克,煎水或冲沸水凉饮,具有祛暑解毒功效。清暑明目茶取白菊花...  相似文献   

11.
紫阳茶事     
一段让人无法回避的辉煌的茶叶发展史,这样的无法回避让我喝上十碗“浇诗汤”也理不出千头万绪。要写紫阳茶事,不可能不去回顾历史,这种不可能就象我的生命中每一天不可能不喝紫阳茶般的无奈。手捧紫阳茶,我思绪万千,脑际翻滚的全是绿茶的影子,只有达到这种境地,才能嗅到紫阳茶自然的灵性,才能从紫阳  相似文献   

12.
郭莉  大里 《首都经济》2005,(11):66-68
普洱茶热骤然升温。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商非云南茶商莫属了。为迎接此次博览会.云南茶叶商会特别组织100个茶叶商家包机进京.大规模地推介和宣传云南的普洱茶,这成为云南迄今最大的一次省外大型茶事活动。  相似文献   

13.
卢仝,自号玉川子,他才高有节,时人称誉他“志怀霜雪,操似松柏”。卢仝对中国茶道的贡献突出表现干他的一首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诗被后人誉为“诗化的《荼经》“,被认为是茶诗中的经典之作,是咏茶的千古绝唱。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读茶     
一直都很欣赏中国的茶文化,时时感受到茶的魅力所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当时的“荼”便是今日的“茶”。茶叶用煮沸的清水冲之,入口时先微苦后甘甜,顺乎自然,清饮雅尝。  相似文献   

15.
收藏古玩、字画、邮票等人们司空见惯,但收藏茶叶就颇为新奇!近期,珠三角的饮茶发烧友、商家竞相收藏普洱茶以待升值。据统计,珠三角共有近20万普洱茶收藏者。昔日无人问津的普洱茶,在珠三角销量5年翻了三番,销量中被买去收藏的生普洱茶占了一半,其价格也从去年下半年至今翻了番。  相似文献   

16.
谷飞 《东北之窗》2012,(13):98-101
提起茶文化,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茶经》的作者,也就是被尊为"茶神"的陆羽。不过人们也许还不知道,早于陆羽数十年,在泰山便出现了一位在茶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茶学大师。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北方地区兴起了广泛的饮茶风俗,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17.
茶丐     
蔡澜 《宁波通讯》2012,(6):64-64
小时候听了很多茶故事,记忆犹新。其中一段,是给潮州人欣赏的:潮州有一个富翁,喝功夫茶很讲究,什么都要当时最好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废茶制备香波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直接用低档茶叶水与茶籽水等原料配伍成的香波,有防辐射、美发、护发等特殊功效,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竺济法 《宁波通讯》2010,(12):42-42
古今多种记载廉政佳话的书籍,均记有明代宁波知府王琏被誉为“撤茶太守”、“埋羹太守”的美谈。 王琏,字器之,山东日照人,明代廉吏。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通经史,尤其对《春秋》很有研究,酷爱金石与朴学,好书法。洪武初年受荐举,但昌邑儒学教授,因事受连坐,被贬远方。洪武末年,因其贤能,再被举荐,被任命为宁波知府。  相似文献   

20.
陈清岩 《魅力中国》2014,(22):15-15
弘扬茶文化就能发展茶产业这个想法到近期才越来越清晰,这个想法的开始还得从2012年年底去湖南安化拍摄《黑茶溯源之旅》专题片开始说起,在拍摄这个专题片之前,我和现在许多对茶知识一点也不了解的人一样,拒绝喝茶,尤其是拒绝喝黑茶类等陈年老茶,为何呢,原因有二:首先看到这个黑茶类是饼型的,砖型的,并且闻起来一股霉味,陈茶喝起来一股烂木头味,有的还发个黄色的霉点(金花),其次是不相信该茶叶能有这样长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