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现阶段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与焦点。本文首先对国外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和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有关学者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概述,说明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和成因以及我国产业集聚理论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是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两者的联合可以促进双方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提升。从当前发展情况看,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发展根源在于企业追求最大化市场利润,是企业对产业基础与外部条件的优化选择,从双边市场理论的角度看,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还受到各种制约,从基础建设、观念和整体水平的提升上实现流通产业与制造业的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国內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中,定量测定产业集聚经济的相关文献比较匮乏,目前有关于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文献,但是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与产业集聚经济测度还是有所区别的.而对于如何实现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的共识就是通过产业集聚,因此如何测度产业集聚经济就成为关键.本文尝试着分析归纳国內外关于产业集聚度和集聚经济的测量方法,并结合长江三角洲制造业本身的特点,构建基于提升长江三角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林峰 《中国外资》2010,(4):177-178
在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中,定量测定产业集聚经济的相关文献比较匮乏,目前有关于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文献,但是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与产业集聚经济测度还是有所区别的。而对于如何实现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的共识就是通过产业集聚,因此如何测度产业集聚经济就成为关键。本文尝试着分析归纳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度和集聚经济的测量方法,并结合长江三角洲制造业本身的特点,构建基于提升长江三角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对金融效率和制造业集聚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1997-2011年中国省际层 面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予以实证。研究发现:电子及通讯设 备制造业集聚受到金融系统多个层面运行效率的影响。除金融资源分配效率及其滞后项对电 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外,存款投资转化率、增量资本产出率和证券市场融 资效率及其滞后项均对该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对当期电子及通讯设 备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显著为负,但滞后两阶后,该影响效应则显著为正,表明近年来银行 资金运用效率提升,支持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的效果显著改进。  相似文献   

6.
基于马歇尔集聚经济理论,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量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人力资本外部性、知识溢出效应机制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但规模经济效应机制不成立,且该结果在更换核心变量指标、考虑极端值、替换固定效应及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鉴于此,应因地施策,加快推动区域内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促进企业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刘红 《新金融》2012,(4):29-34
金融集聚可以吸引优质资本,满足了产业集聚的资本需求,可以克服集群企业在创新中的机会主义,催化企业集群创新;同时,产业集聚可以优化金融生态,扩大了金融业的经济基础,为金融集聚创造了条件。以上海为例的分析表明,上海金融中心的逐渐形成一直伴随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上海金融集聚,对上海、江苏及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现代区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发展规律,并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根据集聚经济的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类型可以分为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通过规模经济、竞争、专业化与知识外溢带来的外溢效应促进制造业升级:规模经济效应通过降低服务成本与价格,从而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竞争效应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或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与技术水平;专业化效应通过创新与差异化,以及服务专业化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知识外溢效应通过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多样化集聚则通过规模经济、合作与知识溢出带来的外溢效应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规模经济效应通过降低服务成本与价格提高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合作效应以服务模式创新为路径改进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知识溢出效应体现为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流动与知识、信息交流,并在制造业企业之间传递与扩散,促进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变异系数和β收敛模型等经济敛散性度量工具,对1992~2004年期间我国省际经济收敛性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检验;采用产业集聚度指标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这段时期省际经济的产业集聚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集聚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即产业集聚是否会影响到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与缩小以及影响程度如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1992~2004年间。我国省际之间经济存在先条件收敛、后绝对发散、再到敛散状况不明显三个阶段,并且其敛散性与产业集聚状况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的时期,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敛散性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改造后的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以2005年~2015年我国30个省市地区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运用Stata12.0实证分析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等因素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针对实证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第一,合理调整要素的投入规模;第二,根据地区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第三,充分发挥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假说,并利用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匹配样本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区,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越明显;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相比低生产率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高生产率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但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尚未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集中度与区位熵模型,采用济南市与青岛市统计年鉴数据,分别对济南市与青岛市2015年数据进行系统量化评价。首先利用青岛市与济南市自2000-2015年相关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得出重要系数α与β后进行产业集聚效应模型计量,得出的结果再次印证了文章开始利用集聚度与区位熵得出的结构,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再次阐述了济南市在近5年中出现了集聚不经济,而后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对有关产业集聚现象和研究的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从中找出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有益于为区域产业集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文章追溯了产业集聚问题研究的大致发展历程,主要综述了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并做了简单的评述,文章最后根据笔者自己对产业集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提出了产业集聚理论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金融产业出现高度集聚的现象,形成了具有不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与实体产业集聚的研究相比,金融产业集聚具有自己的特征,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金融产业集聚的高度发展形成了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总部金融建设。国外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发展的规模和数量日新月异,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产业集聚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多年时间的条件下,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对于如何有效利用外资,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而推动山东省的经济更上一个台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发展的规模和数量日新月异,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产业集聚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多年时间的条件下,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对于如何有效利用外资,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而推动山东省的经济更上一个台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视角,探索产业集聚对区域税收竞争力的影响机制,以及区域差异和企业生命周期对这种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会通过促进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税收竞争力起到提升作用,但这种提升作用会受到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初创期的阵痛感最强,成熟期的促进作用最强,且区域异质性较为显著。因此,中央政府应建立科学的税收竞争力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摒弃短视的政绩观和“唯GDP论”的竞争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良性税收竞争的激励作用,提升我国税收竞争力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