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技术升级路径不同于其它行业。通过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技术特点的分析,指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应该走"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转移,从消化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技术升级路径。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阶段进行了识别,并提出了处于不同阶段下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被人们极大地关注,但近几年的西部大开发却显得后劲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忽视了第二产业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利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的形成是长期形成的工业技术基础,关系着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委保证西部大开发持续稳定地取得成绩,必须用改造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3.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关节点。基于企业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及专家咨询,对浙江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现状、困难与不足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加强其研发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市场结构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决定一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自主地位的关键因素和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单独门类列入九大行业振兴规划,于2009年2月4日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强调了装备制造业在振兴我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由于装备制造业直接向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手段和设备,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和质量。根据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的研究表明,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起重要作用的前20项技术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1]  相似文献   

5.
在国外承包工程中,材料、设备的认证是承包商的一大难题,常因材料、设备未能及时得到业主认证,造成停工待料,延误工期,甚至遭罚款;有时因使用了未经业主认证的建筑材料和房屋设备,导致竣工后大面积返工,承包商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进出口影响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安全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我国装备进出口而言,重大技术装备进口依赖严重、出口装备产品偏低端化的现状应引起警惕。现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采取"替代进口和拓展出口"发展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应加速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提升出口装备的国际竞争力并建立装备进出口政策导向和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跨国技术并购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发展并壮大辽宁装备制造业实力,迅速提高其技术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跨国技术并购可以获取核心技术,经过整合、消化和吸收后是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整体研发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重要战略.本文在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面临3个方面的问题基础上,分析了跨国技术并购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即时服务效应和技术创新促进效应两方面的优势,最后从技术水平、技术市场和公司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以跨国技术并购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制造业跨境资本流动产生的正负效应为切入点,考察行业技术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双向FDI影响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调节效应。以2003-2014年中国制造业15个细分行业为样本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从整体上看,行业技术水平对单向FDI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产生正向调节效应,并且双向FDI良性互动显著加强了这一作用,但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性:仅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能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并且现有行业技术水平仅能扩大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内向FDI的正向效应;由于外向FDI、双向FDI互动仍处于初始阶段,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行业,暂时无法有效通过行业技术水平来扩大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正向作用;国内生产配套能力的加强有助于同一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体现出国家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支持效应。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历史任务。作为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产业载体,装备制造业担负着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大力发展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客观评价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现状,深入剖析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障碍所在,并提出新形势下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战略对策,对于提升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根本性和长远性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装备制造业是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内其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论:按照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将空间布局内的五大区域进行划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并提出提升各个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傅元海 《当代财经》2012,(9):91-101
国际技术扩散是影响本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2003-2008年区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效应和外资研发溢出效应对我国低层次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高层次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显著作用;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程度反映的模仿效应对我国内资企业高层次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低层次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购买国外技术对我国内资企业各个层次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对高层次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小于对低层次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卫民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2):67-74,126
稳定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措施除了扩大国内需求之外,还可以从供给的角度考虑中小企业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重大贡献和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足的矛盾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趋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知识溢出能力是决定企业私人知识边际产出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主缺乏企业家的知识溢出能力是导致人均产出份额低于总量产出份额的主要原因。本文结论是我国要加大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投入,促进中小企业主向企业家的实质性转变,提高中小企业主的知识产出能力,用以提高中小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我国要素的整体使用效率,最终为稳定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提供一个长远动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外部技术还是发展内部技术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则为这一选择增加了难度。基于2003—201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分地区面板数据,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对高技术产业企业是引进国外技术还是购买国内技术的问题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技术吸收对企业引进国内外技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改造对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并且两个关键变量的交叉项和滞后项也显著,这一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同时,企业自办机构研发对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的影响亦显著,但方向不确定。上述结果表明,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改造能力及自主创新对于企业是选择国外技术引进还是国内技术购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妍 《经济与管理》2012,26(7):14-19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议定书》建立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它是一种由条约创制的与发展中国家紧密相连的灵活机制。由于中国CDM项目日渐增加,中国已成为国际CDM卖方市场的主力军。由于国内外有关CDM的法律政策不甚完备,CDM项目买方与中国的项目业主的行为规范往往依赖于双方签订的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因此,作为CDM项目中的核心文件越来越受到国内项目业主的重视。但由于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多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其中更多体现买方的利益,这使得中国项目业主在签订和履行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中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5.
工业竞争力的行业分化是过去三十年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对这一分化的合理解释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工业与技术政策。本文首先将技术自立定义为一种与技术依赖相对的技术学习,并通过对三个复杂产品工业的比较案例研究,分析了从技术依赖向技术自立转变的关键特征。这些特征都与高度本地化的嵌入性需求的发展以及国家技术能力的积累相关。这两方面因素的互动决定了引进技术和本土创新的命运,只有引进技术在经济上的破产或技术上的失败才能使本土创新得到扩散,从而使局部突破转变为更广泛的竞争力。本文最后就政府定位、技术战略、需求政策和国际合作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SDA法的能源消费影响关键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因数分解法,本文分行业研究了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关键要素,将影响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变化、技术系数变化、国内最终消费比例变化、资本形成总额比例变化、出口比例和进口比例变化以及最终需求总量变化等6个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系数变化是影响中国能源需求量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变化、出口比例和进口比例变化也是影响能源消费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在影响中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各行业中,电力、蒸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等6个行业对中国能源消费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We model individual demand for housing over the life cycle, and show the aggregate implications of this behaviour. Individuals delay purchasing their first home when incomes are low or uncertain. Higher house prices lead households to downsize, rather than to stop being owners. Fixed costs (property transactions taxes)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welfare (a wealth effect) and house purchase decisions (substitution effect). In aggregate, positive house price shocks lead to consumption booms among the old but falls in consumption for the young, and reduced housing demand; positive income shocks lead to consumption booms among the young and increased housing demand.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FDI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2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FDI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行业内直接溢出能有效促进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行业内间接溢出则会挤占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阻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的增长;行业间后向关联程度能显著且明显地促进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行业间前向关联程度能显著但微弱地抑制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技术路线图、专利地图和TRIZ是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和自主创新的有效工具。分析了国内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技术路线图、专利地图和TRIZ集成的背景、理念融合和关键支撑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技术路线图、专利地图和TRIZ等创新方法融合集成,并应用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Apply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framework,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usion and absorption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firms, based on a panel of more than 10,000 local and foreign-invested firms over the period 1998–2001. Our empirical approach allows u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P)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TE) in analysing whether R&D, exports and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imultaneously enhance TP through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a single framework and whether different types of domestic absorptive capacity moderate exter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relation to 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positive inter-industry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R&D and foreign presence, whereas evidence of intra-industry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 to Chinese firms is less robust. We find evidence that absorptive capacity is one of the key determinants to quantitatively explain intra-indus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 of local Chinese firms. Th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