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爽 《经济师》2011,(10):89-90
新股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带来投资者期望的结果。新股发行一方面成为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的盛宴,另一方面则变成了市场与投资者的梦魇。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成为新股发行市场的毒瘤。新股破发、中止发行使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投资和融资功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了投资者的最大期盼。  相似文献   

2.
全流通时期IPO的市场定价及新股发行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O新股"三高"和首日破发现象是由发行制度内部各个环节脱节造成的。兼顾新股发行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同步的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破解目前新股发行出现的各种难题。  相似文献   

3.
2009年至今,我国股市一直不稳定,投融资功能受到很大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92012年,我国新股表现为过度发行,其发行量和筹集资金数额都较高,且"破发"现象较为严重。新股过度发行给A股市场、股民和企业都带来较大影响。我国应纠正新股上市越多越好的观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新股上市;严格审查企业上市申请,谨防不良企业上市"圈钱";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培育稳定运行的市场机制,减少市场剧烈波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惩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4.
刘纪鹏  曾斌 《经济》2012,(3):74-75
当人们回顾2011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时,在股市“熊霸全球”的悲凉境地下,一阵阵新股“破发潮”在2011年的股市上显得尤为刺眼.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月6日,2011年上市的285只新股中,77只上市首日即破发,收盘价低于发行价的共有224只,占比达78.6%,包括15只公司股价跌幅超过50%.其中上市以来跌幅最大的庞大集团,从2011年4月上市发行价45元跌到了2012年1月6日最新收盘价5.64元,跌幅之大,令人昨舌,“破发潮”正在倒逼股市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正>A股市场正在上演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新股首日破发潮。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新股价格本身,都正在这场破发潮中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6.
我国IPO超募现象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懿 《生产力研究》2011,(3):110-111
主流观点认为,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现象严重。对于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企业来说,数额巨大、没有规划的超募资金使用确实存在较大压力,决策不慎可能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未来发展带来较大不利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市场投资者承受较大损失、社会资源配置失效等问题。文章拟对我国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以后I,PO超募资金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超募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中国创业板成立以来,新股高超募现象就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分析2009~2011年底在创业板上市的281支新股全样本,发现高声誉的承销商为了追求高的承销费增加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说明承销商的声誉无法约束其机会主义行为。而风险投资的持股和声誉对发行人的超募程度没有影响。不过,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对高声誉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抑制的作用。此外,审计师声誉和超募程度显著负相关,说明高声誉的审计师显著降低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  相似文献   

8.
桥挥 《新经济》2010,(3):80-81
“中国西电首日即破发是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标志性事件,打新不败的规律被打破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年停发新股使深交所陷入了空前的窘境。但2003年以来,深交所在主板恢复新股发行存在很大变数、创业板在争议中难以推出的情况下,第三条“突围”之路已经日渐清晰。自去年8 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提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构想以后, 深交所借建立“中小企业板”之机恢复新股发行的方案已经快要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创业板IPO首日超额收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58家创业板IPO公司为样本,采用类比估价模型来估计新股的内在价值。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IPO首日超额收益源于二级市场溢价,一级市场抑价不显著;上市首日换手率、上市首日涨跌幅以及市场指数收益率显著影响我国创业板IPO首日超额收益。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海外创业板市场经验以及我国创业板市场表现,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创业板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可参考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杨坤 《时代经贸》2013,(22):117-117,119
上市公司首发“超募”是我国新兴转轨资本市场上的一个特有现象,而创业板的高超募更是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关注与质疑的焦点。要合理解决首发。超募”,探索其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信息不对称和承销商与上市公司间的合谋共同影响了创业板高超募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正>从当前的种种迹象来看,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的准备目前已经基本就绪,惟一的悬念似乎也就是首只新股何时发行了。对深圳市场即将开始的新股发行工作,有些话还是不得不说。创业板被否定改换为中小企业板按照以前的惯性思维理解,深交所发行新股意味着深交所创业板市场的正式开张。因为深圳停发新股这三年多来,深圳市场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模仿美国纳斯达克的创业板设立上了。在过去几年中,地方政  相似文献   

13.
高凤莲 《经济纵横》2012,(10):84-87
创业板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制度,其初衷是激励民营企业招贤纳士、留住人才,为保持企业持续核心竞争力服务。然而,创业板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且非流通股比例较高,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股权激励的行权条款设置过于宽泛,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过高的行权价引发高破发率,偏低的行权价又招致高管辞职套现的现象,因此,优化创业板股权激励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金融工作者对新股上市首日的超额收益现象(也称“IPO抑价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券商声誉影响新股收益率方面,西方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成果,但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证券市场上新股收益率与券商声誉关系的系统研究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对西方学者在这一  相似文献   

15.
夏清华  刘辉 《技术经济》2014,33(9):60-65
选取117家在2010年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对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后的成长性进行对比,以验证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是否存在IPO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在IPO前后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偿债能力有所提升外,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多项财务指标在上市后都出现了严重下滑,即存在明显的IPO效应。进一步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盈余管理水平、股权集中度和新股发行资金超募规模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IPO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成长持续性与IPO前的盈余管理水平和新股发行资金超募规模负相关,而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持续性无显著影响。最后从上市公司经营者和证券市场管理者两个角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持续性成长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30日,我国资本市场正式推出创业板.如今上市公司已由28家发展到349家.但以当日收盘价计算,跌破发行价的达218家,破发比高达62.46%.创业板做到良性发展,要降低上市条件,建立以做市商制度为主、集中竞价交易制度为辅的交易模式,奉行严格有效的退市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已经开张了,笔者认为此次深圳市场开设的中小企业板其实没有什么创新,深圳市场经历了一次新股发行停止与重开的轮回,新股发行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的“股权分置”。但是许多积极推动二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的政府官员与著名学者却对“深交所重发新股”的举措寄予较大期望,有些说法很像是美丽的传说。第一个美丽说法:开设中小企业板是设立创业板市场“分两步走”的第一步。众多政府官员与著名学者,都在不同场合向社会公众明确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开设中小企业板是设立全流通创业板市场分两步走的第一步。”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创业板市场自推出已六年有余,其中2012年之前上市282家。从前282家来看,整体超募现象在好转,但超募问题仍然没有有效解决。本文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净超募比率前十的股票具体分析,找出其超募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发现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超募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特点。基于上述现状,本文利用金融学中基本理论分析超募所导致的危害,并提出几点建议:改善新股发行询价机制、加快创业板市场注册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的步伐,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信息披露,健全监督机制及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股票市场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IPO抑价过高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筹资效率.随着近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关于我国IPO抑价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再度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从新股发行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分析了我国IPO抑价的现状与高抑价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2011,(7):72-77
创业板市场给中小企业提供了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为风险资本营造了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随着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增多,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风险定价机制逐步发挥作用,企业的高估值将渐渐回归理性,创业板"高成长性"虚拟光环产生的泡沫亦终将破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